顯示具有 Plur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lur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多重帳號同時登入方法大全

相信在這個免費信箱、服務充斥的年代,多開幾個帳號來【互相幫助】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單一個瀏覽器沒有辦法達到多重登入,主要的原因在於登入時候所存取的cookies是同一個所致。就好像你不能夠兩個人拿著同一張門票進去電影院的道理囉!

但是多重登入一定是有其必要性的,像是我最基本的GMail帳號就有兩個,平常要觀看信件的時候如果還要登出再登入另一個帳號,那是多麻煩的一件事情。因為有需求,那就來看看如何解決吧!本文稍微整理了一下目前可行的做法,並且提供自己試用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 使用多個瀏覽器
這個方法是最基本的了,使用不同的瀏覽器登入不同的帳號。像下圖我用Firefox和Google Chrome登入到不同的GMail Account:



心得:這個方法是完全不需要任何外掛、套件或是什麼技巧的。就是單純用兩個瀏覽器,也最不容易出錯。加上目前不同瀏覽器的特性不同,以我自己的習慣來說,Google Chrome在執行大量Javascript網頁時速度較快,我通常會用它來開Facebook、Plurk、Twitter、Youtube等服務;而Firefox則是依賴他強大的套件,用來處理更複雜的瀏覽行為。所以如果不想要裝太多外掛或是懶得想其他方法的朋友,直接開兩個瀏覽器吧!

  • Firefox 套件
想當然耳,Firefox一定有套件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我目前找到相關的套件有cookiepiemultifoxcookieswap


在Firefox的分頁上選擇【Toggle On/Off CookiePie】後,會看到分頁旁有一個餅乾的圖案,接著就可以登入不同服務的帳號了:





使用Multifox的方法則是從【檔案】選擇【New Identity Profile】後,會開啟一個新的Firefox視窗:




接著在該是窗就可以使用其他的帳號來登入服務了,可以看到網址列有一個2,代表目前開啟了兩個不同的cookies:




Cookieswap則是用不同的Profile來管理帳號,分別在每一個Profile設定不同的帳號密碼,並且選擇要登入到哪一組設定中即可切換:



心得:這些套件基本上的原理都是管理多個cookies來達到多重登入的效果。以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

  • Cookiepie是使用上最方便也最能夠達到我的目的的套件,因為它可以在同一個瀏覽器中的不同分頁上輕易達到多重登入的效果,只要在分頁上點一下右鍵就可以了。

  • Multifox的話,他是會另外開一個視窗,對我來說有點累贅,如果你有用類似Tab Mix Plus(TMP)的分頁管理套件的話,有時候會有衝突的情況產生。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TMP中設定【使用單一視窗模式】,也就是強制用分頁開啟所有連結的話,Multifox就會失效了。

  • Cookieswap則是一次會把整個視窗的所有分頁都變成同一個Profile,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樣的設定。

  • Prism 獨立視窗法
基本上來說,Prism也是Firefox的套件,不過他的操作方式和概念和上面的方法不太一樣,所以我獨立出來談。


Prism的使用方式是任務導向的【微型輕巧瀏覽器】,這個就很像之前在這篇文章【打造清爽快速的電腦使用環境 - Fences + Chrome】介紹過的Google Chrome應用程式捷徑,使用的時候,先登入到你要建立捷徑的服務,在該分頁上選擇【工具】中的【Convert Website to Application】:



這裡要進行一些設定,包括名稱和瀏覽器的功能,請容許多偷個懶,直接部分引用【電腦玩物】站長所寫的一小段設定:

這時會先跳出Prism的設定視窗,首先「URL」欄位就是填寫網站網址,「Name」則輸入網站名稱(你可以賦予任何名稱,但目前必須為英文,否則後續會無法啟動),下面還有一些功能設定:

  • Show navigation bar:顯示基本的瀏覽器工具列(許多工具網站其實沒有換頁等需求,多了工具列反而佔用空間,建議不需勾選,除非該網站有換頁需求)。
  • Show status messages and progress:顯示底下的狀態列(使用prism就是想把該網站當做工具軟體來用,不需要瀏覽器資訊,建議不需勾選)。
  • Enable navigation keys:啟動鍵盤瀏覽快捷鍵功能(因為沒有換頁等需求,建議不需勾選;但如果你熟悉瀏覽器鍵盤快捷鍵,也是可以勾選,因為其不會佔用畫面空間)。
  • Display in notification area:顯示到桌面右下角的系統列(可以讓你縮小該prism視窗時,只在系統列顯示圖示,建議勾選)。

大家也可以直接連過去這篇文章【Prism 1.0 微型 Firefox 瀏覽器應用心得篇,把網路工作桌面化 | 電腦玩物】,一樣有精彩的介紹。

Prism達到多重登入的方法就是在該服務上建立多個應用程式捷徑。像下圖我建立了兩個GMail的捷徑,因為Prism的每一個微型瀏覽器都是獨立運作的。他的cookies、設定都是單一的,所以可以方便的達到管理不同帳號的用途:




心得:這個方法也算是相當好用且直覺,想要幾個就建立幾個應用捷徑就對了。唯一的缺點就是如果你有好多個分身的話,可能會有點亂吧:P。這時候就可以用Fence這個好用的軟體來幫你統一管理所有的桌面圖示啦!(另外要注意的是,Google Chrome雖然可以建立應用程式捷徑,不過他的所有設定是互通的,也就是沒有辦法像Prism這樣玩啦!)

不知道大家還有其他的方法,歡迎留言分享給我知道:)

【UPDATE】Google 推出自家DNS服務!搶先試用Google Public DNS

Google在宣佈推出自己的DNS服務,叫做【Google Public DNS】

連到Google Public DNS服務首頁


什麼是DNS?讓我們先從IP位置開始介紹起。舉個例子來說,你先在上網如果想要去Google,你會在瀏覽器的網誌列打入【http://www.google.com.tw】、想要去Yahoo,你會打入【http://www.yahoo.com.tw】。可是電腦怎麼知道上面第一個網址是連到Google、第二個是連到Yahoo?

在這裡,我們要先提一下【IP位置(IP Address)】的概念。IP位置一台電腦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就像是每一個家都有一個【地址】一樣,當你的朋友要寄信給你時,他必須要知道你家的地址;在網路上的每台電腦也要有一個IP位置,別人才能夠傳資料給你,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那你要怎麼知道自己電腦的IP是多少呢?如果你有連上網路,可以到連到這個網站,他會直接秀出你的IP位置:


還有一個方法是到【開始程式集】裡面找【執行】,或直接用快速鍵【Windows鍵+r】啟動執行,並且輸入【cmd】:


此時會啟動命令提示字元:


在命令提示字元中輸入【ipconfig】,接著就會出現你目前的IP位置資訊:


所以,其實在網路上,你要連結到每一個網站,都必須要知道他所對應的IP位置。但是你為什麼可以想要連到Plurk就輸入【http://www.plurk.com】、想要去Facebook就輸入【http://www.facebook.com】呢?這就是DNS的作用。DNS的全名叫做【Domain Name System】,目的是在於對應IP位置和網路名稱(就像是之前提到的網址)。有了DNS,他可以讓我們輸入http://www.plurk.com就找到Plurk的網站,而不用輸入他的IP位置。

我們來做個實驗,一樣到命令提示字元下面,我們用【nslookup】這個查詢指令來看每個網站他的IP位置是多少。我們輸入【nslookup www.google.com.tw】來查看Google的IP位置,從圖中可以看到有【74.125.153.106】、【74.125.153.103】...等等的位置,同樣的你可以把Google的網址換成別的網站是是看:


這表示我們可以用IP位置來連到Google,在瀏覽器輸入【74.125.153.106】,果然連到Google囉:


但是【http://www.google.com.tw】這樣有意義的網址是不是比【74.125.153.106】這樣的IP位置要好記憶多了?DNS的實際作用就是在做這兩者之間的對應,讓使用者在輸入網址的時候,可以在茫茫的網路上找到【74.125.153.106】這台電腦進行網頁的存取。

花了這麼多篇幅解釋DNS和IP,讓我們趕緊進入正題,既然Google推出了DNS服務,那要怎麼設定呢?

首先,到控制台中,選擇【網路和網際網路】中的【網路連線】,像我的電腦是寬頻撥接的,就選擇【寬頻連線】,如果你沒有這個選項的話,就請選擇【區域網路】,在該項目上按右鍵選擇【內容】:


接著選擇【網路功能】中的【TCP/IPv4】的選項,因為我是Window 7的版本,才會有IPv4和IPv6兩種選項,如果讀者的作業系統是Windows XP的話,正常來說應該只有一個IPv4可以選擇,點選之後按【內容】作設定:


在內容中,設定下方的【使用下列的DNS伺服器位置】,輸入【8.8.8.8】和【8.8.4.4】來使用Google所提供的Google Public DNS服務:


設定好之後按下確定,請重新連上網路來變更這次的設定。至於使用Google Public DNS有什麼好處?根據官方說法,Google Public DNS有以下幾個優點:


  • 讓網址的解析更正確,避免被轉址到不正確的位置。
(原本使用Hinet測速網站的結果會有爭議,在此拿掉了)

使用Google Public DNS後,有人反應是變快了,而有些人則是認為使用原本ISP的DNS服務會比較快。這一方面還沒有看到詳實的比較,大家可以參考【相關閱讀】的一些文章,或是自己設定玩玩看:)

【UPDATE】

我在The Will Will Web看到一篇【使用 Google Public DNS 服務,上網速度不一定會變快!】的文章,相當具有參考價值,歡迎大家連結過去看看,相信會有很多啟發!根據The Will Will Web的作者表示,使用Google Public DNS在安全性上的確相當有幫助,不過對於提升速度方面,還有待商榷。

【相關閱讀】
Google Public DNS 官方網站
Introducing Google Public DNS : A new DNS resolver from Google
Google發表公開DNS服務,個人電腦設定後可大幅加速瀏覽效率
Google DNS,DBE。
加快上網速度 Google提供DNS服務(你該加入嗎?)
Google 超快速DNS伺服器:8.8.8.8與8.8.4.4

Google Chrome OS 正式發表!期待一個全新的電腦世界

Google之前喊得很大聲的Google Chrome OS終於在台灣時間今天凌晨兩點的時候發表了,而且不只是開記者會秀幾張投影片而已,這次是玩真的【實機展示】



簡單來說,Google Chrome OS是一個基於瀏覽器為基底的作業系統,他強調三個重點:【Speed(快速)】、【簡單(Simplicity)】和【安全(Security)】
  • 從開機到登入作業系統只要7秒

  • 登入之後的介面就類似Chrome瀏覽器一般,你可以馬上登入到各種你現在常用的服務,包括GMail、Flickr、無名、拍賣、Facebook、Plurk等等(大家都會上網,這也代表大家都會使用Chrome OS)。

  • 如果你的電腦不小心弄丟了,再買一台Chrome OS的電腦,一切資料不用擔心不見。

  • 基本上不用擔心會有惡意程式對你的系統造成損害,因為所有的運作都在一個【分頁(Tab)】當中,當機了頂多把分頁關閉。

  • Chrome OS目前不開放獨立下載,而是預計搭配小筆電出貨。

  • Chrome OS目前打算放棄對硬碟的支援,將所有的資料都存放在【雲端】(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大幅降低電腦的複雜度和成本,並且不用擔心資料會損壞)。

聽起來一切都很美好,不過Google Chrome OS短時間還是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首先使用者習慣的改變就是一條很長的路了,要大家放棄本來習慣的作業模式,將所有的資料都放到網路上,這絕對是一條困難的路。再者,各家軟硬體廠商的支援又是另外一個挑戰,光是這兩樣就要讓Google傷腦筋一陣子。我之前寫的【Google Chrome OS - 新網路世界的作業系統?】裡面也提到說:

從Google Chrome OS的首要目標放在Netbook來看,答案應該很清楚。你會在Netbook上執行一些很複雜的程式嗎?在Netbook上執行複雜的影像編輯軟體、剪輯軟體?可能有人會有需要,但絕對不多。

Google Chrome OS想要成為一個入口,一個通往網路應用服務的入口,透過這個接口,使用者可以快速且安全的存取許多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網路應用服務,包括電子郵件、行事曆、相片瀏覽、文書編輯、即時通訊...等等。從Engadget的【Google 發表 Chrome OS 作業系統:2010 年應用在輕省筆電(追加官方QA)】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到Google官方都表示Google Chrome OS的目標客群放在【長時間從事網路活動的使用者】,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許多問題都有瞭解答。

Google很明顯的在初期把注意力放在【使用者的第二、甚至第三台電腦】的目標上,讓大家先習慣了之後,慢慢的再把使用者黏在我的系統上。我自己本身是蠻期待有這樣新型態的作業系統,除了自己本身許多的工作都已經可以在網路上完成之外,未來Google Chrome OS在搭配小筆電出貨時,少掉Windows的包袱,成本勢必會下降不少,到時候應該會有令人驚喜的價格,如果不要太著墨硬體規格,只要求降低重量和維持操作手感的話,那勢必會很有競爭力。

先簡單點到這裡就好,網路上有許多厲害的前輩已經做了非常詳盡的整理了,我列出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介紹,提供給大家參考:
【中文相關資訊】


【英文相關資訊】

【官方資訊】

【Google Chrome OS概念影片】

Facebook是微網誌(Microblog)?談社交網站、微網誌在台灣爆紅現象

隨著社群網站Facebook和微網誌服務Plurk等新型態的網路服務在台灣爆紅之後,果不其然的有許多相關的書籍、講座、媒體開始一窩蜂的報導或宣揚這些服務有多麼重要、使用它之後會多有威力、美國總統都用了你還不用不就遜掉了?

OK,雖然有人會批評這可能是一窩蜂、一頭熱的現象,不過說真的這些服務的確造成網路的變革、在台灣爆紅也是真的,所以有這樣的熱潮也是不意外也不排斥。但是之前我在書店看到一些雜誌,寫著【140字的威力】、【Facebook、噗浪怎麼用】等標題,裡面把Facebook歸類成為微網誌。嗯...這就讓我有點不解了,Facebook是微網誌的一種?怎麼和我的認知不同?

上網查了一下,還真的有不少內容是把Facebook和微網誌併在一起談:



為了避免講錯丟人現眼,我趕緊上網查了一下微網誌的定義,Wikipedia是這樣解釋的:
Microblogging is a form of multimedia blogging that allows users to send brief text updates or micromedia such as photos or audio clips and publish them, either to be viewed by anyone or by a restricted group which can be chosen by the user. These messages can be submitted by a variety of means, including text messaging, instant messaging, E-mail, digital audio or the web.

微網誌Micro-bloggingMicrolog)是一種允許使用者及時更新簡短文字(通常少於200字)並可以公開發布的部落格形式。它允許任何人閱讀或者只能由使用者選擇的群組閱讀。隨著發展,這些訊息可以被很多方式傳送,包括短訊即時訊息軟體電子郵件MP3網頁。一些微網誌也可以發佈多媒體,如圖片或影音剪輯和出版。
微網誌的代表性網站是Twitter,這個詞甚至已經成為了微網誌的代名詞。
微網誌的內容不同於一個傳統的部落格,因為它在聚集檔案(例如:文字音訊或者錄影)是比典型部落格,更加典型且微小,但用者還是會在相同的事務上和各自的原因運用它。許多微網誌在一個面對面水平上提供短的評論或者關於公司的份額新聞:產品和服務。

這是Wikipedia對於微網誌(MicroBlog)的定義。和我們大家所知道的相去不遠。那Facebook到底是不是微網誌的一種?OK,Facebook也有這樣的小框框可以讓我們輸入訊息沒錯啦:

但是Facebook可以做的事情比微網誌多太多了,我們可以說【Facebook擁有微網誌的功能】允許使用者即時分享他的狀態、心情,但是把Facebook歸類到微網誌?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也太小看Facebook這個強大社交網站的功力了。更何況Facebook是2004年開始上線服務的,那時候也還沒有微網誌(MicroBlog)這的詞彙的出現。而且那些編輯不知道有沒有真的去玩過Facebook,其實Facebook對話框的字數限制也不是140字啦!

會把Facebook和微網誌兜在一起,最可能的原因就在於這兩個服務都在今年初在台灣爆紅,尤其是Facebook(沒有把兩者同時放在一起比較的原因是Facebook的流量還是比Plurk多了不少,放在一起比會看不出Plurk的走勢):



大家都在玩,有人潮的地方就有錢潮,加上台灣人一窩蜂的個性,媒體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來大肆宣揚一翻。更有許多人把行銷、雲端、Web2.0、行動上網...等等名詞都套上去,弄得好像很複雜又神奇,如果你不趕快用就落伍啦!

事實上這類型的網路服務在台灣也只是剛起步,會爆紅的原因當然值得去探討,不過要說這裡面有什麼成熟的網路行銷模型或Business Model我覺得言之過早了一些。真正要考驗的是當使用者在Facebook上面不再想要經營餐廳、農場的時候,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留下使用者的眼球,會不會真的把使用者黏在上面,有了穩定的流量之後,再談獲利、行銷才有意義,否則企業只看到短期爆紅的服務,貿然得砸大錢下去,對於企業的永續經營不見得是好事。

不可否認的社交網站(如Facebook、MySpace)、微網誌服務(如Twitter、Plurk)的確今年開始在台灣發光發熱,有許多企業主、政治人物腦筋動得快的也早就在上面打廣告、作人際關係。不管是真的有興趣想要使用這些網路服務,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行銷宣傳,在整個網路生態還沒有成熟之前,砸錢做任何服務行銷、產品推廣都要三思,一味的追逐潮流並不是一件好事。與其聽從媒體或行銷人員的口號,不如自己親身試用、嘗試去發一兩則訊息來看看社交網站、微網誌的魅力。說再多名詞、聽再多講座、看再多本雜誌,都不如註冊一個帳號、加入幾個朋友、回覆一些訊息來的有效,您說是嗎?

【相關閱讀】
Facebook爆紅對台灣網友的意義是?〈二〉──集體落伍焦慮與盲從行銷

Digsby - 通訊軟體 + 社交服務大補帖,一次存取所有的服務!

現在網路上的服務越來越多,很多人上網後要同時登入Facebook、MSN、電子信箱、Twitter、Plurk,然後把瀏覽器的分頁選來選去來,三不五時還要注意朋友有沒有更新訊息了,真是有點麻煩。

今天要介紹的軟體叫作【Digsby】,他可以說是包山包海,一個介面解決你大部分的問題。從她的官方網站可以看出來他同時支援三大類型的服務:即時通訊軟體(IM) + 電子郵件(E-Mail) + 社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s),這也是我們目前上網和朋友之間建立關係最重要的三個面向。他支援了許多通訊軟體和網路服務,包括:AIM, MSN, Yahoo, ICQ, Google Talk, Jabber, twitter, Facebook, MySpace, LinkedIn ... 等等。比較可惜的是沒有支援台灣人愛用的Plurk。

大家可以從Digsby的官方網站上下載,或是直接點這裡下載


下載完成之後,需要先建立一個digsby的帳號,如果還沒有帳號的人可以選擇【Add Accounts】:


有了帳號之後就是開始選擇要和加入哪些服務到digsby中,選擇【Tools】中的【Preferences】進行設定:


右上角有一個【Add IM Account】的按鈕,點進去之後選擇想要加入的IM Accounts:


同樣的你可以加入E-Mail和SNS的通知,選擇下方的【Add Email Account】和【Add Social Network】:


設定完成之後按下【Done】,digsby就會開始讀取你的使用者列表,如果你選擇的服務很多,這裡就需要一些時間讀取,大家稍為耐心等待一下:


讀取完畢之後大家可以看到digsby的介面大概分成三塊,分別是【使用者列表】、【產生列表的服務(也就是IM帳號)】和【電子郵件帳號列表】:


不同IM服務的聯絡者會顯示不同的icon來區別:


只要你把滑鼠移到電子郵件的帳號上,旁邊就會跑出一個浮動視窗來顯示目前你的電子郵件,你也可以針對電子郵件進行簡單的操作,包括閱讀、刪除等等:


digsby還可以允許你變更訊息對話框的佈景主題,都還蠻好看的,值得一推:


使用者列表也可以選擇要顯示的外觀:


哪些訊息要通知、用聲音通知還是顯示跳出訊息等等也都可以設定,相當個人化:


還有一個實用的功能是你可以選擇聯絡人清單的排序方式,可以根據使用者名稱、狀態、對話量多寡...等等,彈性很大:



在Social Network的部分,你也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訊息而已,也可以透過digsby來發佈、更新自己的狀態。比如說你在Twitter的帳號上按右鍵選擇New Tweet就可以發佈訊息了:



digsby的設定真的蠻多的,要全部都看過也需要點時間,不過基本的大概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這些,其他的部分等有空的時候再慢慢摸索吧!目前這樣的軟體除了digsby之外,另外還有一套叫做Trillian,過幾天再分享使用心得給大家。

總結來說,digsby是個相當強大、實用的軟體。這樣包山包海的軟體要做到好真的很不容易,digsby不是最棒,他還有許多功能可以增加和改進,不過對於不想要整天登入不同服務,切換來切換去的使用者來說,digsby無疑提供了一個初步解決的方法,更何況它的介面做得還真不錯,用起來所佔用的記憶體也不會太多,值得推薦給大家。

【相關閱讀】

Google Social Search 上線了!搶先試用心得分享。

今天Google終於推出了新的搜尋功能-【Google Social Search】。其實也不算正式推出,目前還在Google Lab試水溫,簡單來說,Google Social Search就是去你的朋友那邊尋找相關的資料。我們來看一個例子。首先,你要去Google Lab把這個功能啟動:

可以看到最新推出的服務就是Google Social Search:


點進去之後選擇右上角【Join this experiment】按鈕:


接著連到美國的Google首頁(注意,要測試Google Lab裡面的服務只能到美國的Google喔!台灣的首頁沒辦法試用):

連進去之後就會看到這樣的畫面,表示可以開始測試Google Social Search了:



首先,我輸入【台灣旅遊】這個關鍵字,你可以看到搜尋結果的下方多了一個區塊是【Results from people in your social circle for台灣旅遊】,這個就是Google Social Search所找到的結果:


再查一個【ipod touch】,你可以點選【Show options】裡面的Social選項,會得到比較多的結果:

這些就是我的Social Circle中,Google Social Search替我找到和ipod touch相關的結果:


Egist是我的朋友,我們可以看到他在他的blog中發表了一篇有關ipod touch的文章,裡面說了他自己對於該產品的心得感想:


如果我們直接在Google Search Engine裡面找ipod touch,前幾名的搜尋結果不是Apple的官方網站就是購物網站,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是想要看看人家對於這個產品試用的心得,而不是官方的訊息如果這個心得是來自於我的朋友們,那可信度就會更加提高了。偏偏官方網站或購物網站在很多時候都會排在搜尋結果的前幾名,我們要找到相關的訊息可能必須要重覆瀏覽很多筆資料。:

Google Social Search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產生的。由於現在的網際網路有許多社交服務,使用者會產出許多的內容在網路上。你可能會在twitter、plurk上發表簡短的訊息、或是在blog上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想、各種的服務也都可以讓你去追蹤自己的朋友或是感興趣的內容,包括了twitter的follower功能、RSS feeds、plurk的粉絲、facebook的朋友和粉絲頁面...等等,這些【內容】和【連結】的關係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社交圈(Social Circle),每一個人都會連結到其他人,其他人又再連結出去:


那Google Social Search是如何得知你的Social Circle有哪些內容和朋友呢?主要有三個來源:

Google Profile等於你的個人介紹頁面,你可以在這裡列出你自己的個人檔案、使用了哪些網路服務、興趣...等等。就很像你的電子履歷表一樣:
以我自己的Google Profile為例,我把twitter、blog、facebook...等等服務加到自己的Profile中,如此一來Google就可以去抓取我在twitter上面的朋友,把這些朋友的內容擷取回來顯示在Google Social Search的結果中:


  • Google GMail
第二個來源就是GMail,你的聯絡人也會被當作是Social Circle中的一環,Google也會去存取這些人的Google Profile。
  • Google Reader
第三個來源是Google Reader。因為你在Google Reader中也會有follow的朋友,這個也會被當作是Social Circle的朋友來源之一。

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How Google Social Search works這個影片:



或是Social Search demonstration



另外,Google也考慮到了隱私權的問題,所以你可以自己選擇什麼樣的內容要被分享到Google Profile中,不想要被找到的內容就不要加到自己的Profile中,已經加入的也可以選擇Remove link:



這個功能雖然還在Google Lab中,還沒有正式放到Google Search Result Page,但是我相信正式發表的日期不會太遠了。不久之前Microsoft正式和twitter簽約,在Bing Search Engine裡面加入twitter的搜尋結果,使得Microsoft也加入了Real-Time Search的戰爭中。Google當然不會示弱,也推出了Google Social Search來應戰。姑且不論這個新的服務是不是針對Microsoft而來,Google Social Search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找到你最需要、最相關的搜尋結果(Find the most relevance result for you)】,這也是Google搜尋引擎最強調的重點吧。

【相關閱讀】

Google Social Search Help Center
Google Social Search Goes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