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網路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網路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City Tours - 讓Google成為你的導遊! 

City Tours是Google新推出來的一個服務,你可以在Google Labs中找到他的蹤影:

City Tours顧名思義,是要用來幫助你【規劃城市行程】的服務。你只需要在搜尋框中輸入有名的城市(目前似乎沒有看到什麼城市叫做有名),City Tours就會自動幫你規畫出幾天幾夜的行程。


你可自己決定旅遊的時間,目前最多只能支援到五天:

在地圖上的每個圖標,你都可以點選開來去設定:要停留多久、景點評分和


要具備【路徑規畫】的服務是相當少且困難的,因為這個不僅僅是計算兩點之間的距離這麼簡單,而是
必須要能夠根據不同的外在條件因素來加以修正自己的行程。比如說,假設今天天氣不佳,午後有可能會下雨,那我們在規畫路徑的時候,可能就會把室內的景點排上來,這就是必須要更具外在因素而做調整的一個例子。

City Tours目前還有許多的缺點,比如說他只能找到一些很大的城市、地圖上除了顯示圖標之外什麼都沒有,資訊呈現不足。也許他可以考慮把Picasa(或是 Flickr更好)、Wikipedia上的資訊一同整合過來。甚至可以增加簡單的文字編輯功能,讓使用者建立自己專屬的City Tours

當然
City Tours目前還沒有如此強大的功能,不過既然Google擁有這麼多的資料、這麼多的使用者,他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多了。如何把這些手中既有的資訊整合到Google的各個服務當中,這是相當重要且關鍵的一個部分。

【相關閱讀】
Google City Tours
Google City Tours Builds Itineraries for Multi-Day Trips

Information Valet Project(IVP) - 新聞業的救星?



Valet在英文是僕人的意思,而Information Valet Project(IVP)是一個由University of Missouri所發起的一個計畫,主要的目的在於【拯救日漸率退的新聞產業】

由於網際網路的關係,社會大眾已經習慣取得各式各樣免費且大量的資訊,因此有越來越多人選擇需要付費的實體資訊流(報紙、雜誌、電視),取而代之的是網路上的免費管道(部落格、網路新聞、網站)。而IVP就是為了要想辦法提振日趨萎靡的新聞媒體產業而誕生的一個計畫。

發起單位是The Donald W. 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 (RJI) Missouri University,由Bill Densmore先生所主持。



所以IVP的實際做法是什麼?

IVP是一個全天候、24/7的資訊平台,就好像一個探測雷達+挖掘機器一樣,將各式各樣豐富、高水準的資訊發現、組織、分享,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提供給你。

根據表示,IPV可以從三個面向去剖析:

【Content Consumers/web users】
透過IPV平台來註冊的使用者會保有最高的安全隱私,並且透過單一身分識別(ID/Password)就可以在各個和IPV合作的平台中使用,換句話說,使用者不需要跑到New York Times註冊一個帳號,要看路透社的文章時又要再註冊一次。

【Content Providers including newspaper web sites】
藉由註冊IPV平台的使用者,分析其個人資訊及閱讀喜好,可以提供適當的廣告達到獲利的效果。

【Commercial content providers/advertisers】
廣告主也可以藉由IPV的平台,了解使用者喜愛的廣告類型,並且增加自己廣告的曝光率。

所以IPV到底會不會成功?我覺得路很難走。首先,【付費】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於已經習慣各式各樣的免費內容的users來說,要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把口袋中的錢拿出來,需要的不只是同等價值的內容,而是要讓他們有物超所值、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價值,他們才會願意show you the money;其次,新聞媒體產業的轉型也是一個問題。要拋開過去習慣的商業模式,轉型成以網路為主的獲利模式本來就很困難了,要度過這樣的寒冬,企業瘦身和整頓是免不了的,要如何針對市場快速的適應、反應,更是其重點所在。

不過也不需要一位的唱衰IPV計畫,畢竟有改變有機會。畢竟人的心理層面是很難捉模的,如果真的實際運作起來,搞不好使用者會覺得【付一點小錢可以得到優質的內容】,比起自己在茫茫網海中東摸西索要來的快的多的話,搞不好會引起連鎖效應,真的讓IPV計畫成為新聞媒體產業的契機也說不定。

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閱讀】

Top 10 Consumer Web Apps of 2008 - From ReadWriteWeb


ReadWriteWeb是我平常時常關注的一個Web Site,裡面提到了相當多關於網際網路的議題和相關討論,最近的熱門話題是Top 10 xxx of 2008. 這些"xxx"包括了:【Top 10 Semantic Web Product of 2008】、【Top 10 International Priducts of 2008】和【Top 10 Customer Web Apps of 2008】。這次要寫的就是Top 10 Customer Web Apps of 2008。

在看到這個標題之後,我還以為裡面大概會有百分之三四十是Google-Related的產品,不過看過之後才發現是我多慮了:P

會挑選這個主題也是因為裡面的Apps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我現在有使用的應用,挑選出來的Applications也都很具有代表性。這裡僅僅介紹我有玩過的幾個服務,剩下的請大家自行參考囉!

【1】twitter
twitter是很早就興起的微網誌(Micro-Blogging)服務。Blog是從Web Log這個字延伸而來的,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Blog是用來在網際網路上做記錄使用。這個紀錄可以包天包海,不管是什麼樣領域的資料都可以被記錄下來。但是隨著技術的演進,管理Blog的後台系統越來越複雜、功能越來越多,因此有些人就覺得這樣的"進步"似乎違反了當初輕便紀錄的目的,因此微網誌這樣的服務就興起了。

twitter他限制每篇"留言"不能超過140個字,並且具有發表快速的優點。因此使用者可以很快的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就有點像在對朋友murmuring的感覺。也因為快速、簡單使用的優點,很快就進入到一般上網民眾的生活中了。

twitter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每一篇的留言都有獨立的網誌,就好像Blog中的一篇篇文章一樣,隨時可以檢視。並且每個人的twitter其實就是一個獨立的網址,甚至你可以把它當作MSN、E-mail一樣印在名片上(不要懷疑,已經有人這樣做了)。

以我個人的看法來說,我認為微網誌要取代Blog短期之內還不太可能,畢竟Blog具有功能完整、資料豐富的優點,twitter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如果懶的在Blog上發表長篇大論,不妨試試看這樣的服務。

p.s. 類似的服務有:plurkBuboojaiku等等。

【延伸閱讀】
部落格已死?部落格進化?─淺談Buboo與Twitter的風起雲湧
什麼是Twitter? 【重灌狂人】

twitter.com

【2】Firefox
這個就不用多介紹了吧XD。Firefox無疑是我現在最常使用的瀏覽器了,他的優點太多了,包括:眾多的擴充套件(plug-ins)、高擴充性、速度快、分頁瀏覽、良好的開發平台...等等。也因為Firefox使用起來太方便了,導致我現在用別人電腦上網時,總是不太順手,有很多功能都找不到,綁手綁腳的:P (當然你可以用攜帶版的Fx來解決)

網路上介紹的文章太多了,我這裡就不再贅述。另外ReadWriteWeb也提到Fx在之前所舉辦的Download Day for Firefox 3活動也是凝聚社群力量的好方法。我想社群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裡,是龐大的微軟公司所不太能做到的。

【延伸閱讀】
Mozilla Firefox - wikipedia
netclub
電腦玩物


【6】Last.fm
Last.fm是一個以英國為總部的網路電台和音樂社區。你可以在Last.fm上下載他的小程式,接著你在電腦上收聽的音樂會被update到該網站上,這些資料會被蒐集、統計,透過這些資料,Last.fm會分析你喜愛的音樂類型,自動推薦和你喜好相關的使用者或音樂。每個使用者擁有自己的個人頁面,透過個人頁面可以和世界各地不同的使用者交流,也可以利用統計資料來瞭解目前什麼歌最熱門。

【延伸閱讀】
Last.fm音樂同好會社 讓你聽想聽的音樂
電腦玩物08:10個網路服務,今年我想中妳的毒



【5】Ning
Ning是一個根據Social Network概念而建立的網路服務。不過不用把它想得太複雜,其實他就像一個個人履歷表一樣,透過自己建立的專屬頁面,可以邀請朋友或網路上的使用者來參觀,你可以在個人頁面上放置自己想要的gadget,透過分享的內容達到交流的目的。

【延伸閱讀】
用Ning.com架設你自己的social network!
Ning-Wikipedia



【7】Meebo
meebo是一個利用AJAX寫成的網路服務,你可以利用他在一個頁面中同時使用MSNaimGoogle TalkYahoo!MessangerAOLmeebo、Jabber和Flixster等七個IM。使用者不需要安裝額外的軟體到電腦上,只要透過browser就行了。當你在公用電腦或該電腦沒有熟悉的軟體時,不失為一個應急的好方法。事實上,Meebo的功能也在增強當中,有一些功能甚至超越了目前的IM軟體,像是多人遊戲和視訊等等都是。Meebo還可以建立自己的動態部落格及聊天室,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延伸閱讀中電腦玩物的該篇文章有詳細的介紹。

【延伸閱讀】
meebo-Wikipedia
用meebo來架設一個部落格通訊站

從這些服務可以看出,2008是屬於【我最大】的一個年代。透過不同的網路服務,每個使用者彼此串聯,並且大方的秀出自己,我想網際網路的存在,會在各式各樣的服務中,更加大放異彩吧!


【相關閱讀】
Top 10 Consumer Web Apps of 2008
Top 10 Semantic Web Products of 2008
Top 10 International Products of 2008


[計概] 進制轉換

十六進位
  • 十六進位的位置結構只能使用0~9的數字,11~15則不能使用(因為他們是兩位數的數字),所以必須要用A~F來表示11~15。
  • hex(hexadecimal)是十六進位的縮寫。

  • 假設有一個16進位的數字是0x6A(0x只是習慣放在前面,代表這是16進位的數字,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6=0110、A=1010,所以整個位元組就是01101010。

[認證] CCNA - 第一章(網路互連)

* 1-1 網路互連原理
  • 造成LAN上交通壅塞的可能原因有:
    • 有太多的主機在廣播網域中
    • 廣播風暴
    • 多點傳播(Multicast)
    • 低頻寬
    • 連結集線器到網路上
    • 大量的ARP或IPX交通(IPX-Novell的繞送協定,類似IP)
  • 路由器的作用是將網路連結在一起,並將資料封包從一個網路繞送到另一個網路。
  • 只有路由器切割廣播網域
  • 廣播網域(Broadcast Domain)指的是位於相同網段上,能夠聽到該網段上傳送之所有廣播的所有裝置。
  • 使用路由器的優點:
    • By default, 他們不會轉送廣播
    • 可以根據第三層(網路層)的資訊(IP資訊)來過濾網路
  • 路由器的四個功能:
    • 封包交換
    • 封包過濾
    • 互連網路的通訊
    • 路徑選擇
  • 交換器的功能不是用來建立互連網路,而是用來增加互連LAN的功能。
  • By default, 交換器會分割碰撞網域(Collision Domain)。
  • 交換器會建立獨立的碰撞網域,但仍然屬於單一的廣播網域。路由器的每個介面則屬於個別的廣播網域。

  • OSI模型是網路的基本架構,描述資料及網路資訊如何從一台電腦穿越網路媒介,傳達至另一台電腦。

  • Application Layer(應用層):使用者真正和電腦溝通的地點。 Application Layer focuses more on network services, APIs, utilities, and operating system environments.
  • Presentation Layer(表現層):將資料呈現給應用層,並且負責資料的轉換與編碼格式。藉由資料的轉換,可以確保由某系統應用層所傳輸的資料,可以由另一系統的應用層所讀取。An example of a presentation service would be the conversion of an EBCDIC-coded text file to an ASCII-coded file.
  • Session Layer(會議層):這個層級負責建立網路連線,等到資料傳輸結束時,再將連線中斷,運作過程有點像召集多人開會(建立連線),然後彼此之間意見交換(資料傳輸),完成後,宣佈散會(中斷連線)。決定資料傳輸的模式,如單工、半雙工或全雙工等。(可參考這裡)
  • Transport Layer(傳輸層):傳輸層會將資料切割和重組到資料串流中。這層的服務會將上層應用的資料做切割和重組,並且統整到同一資料串流中。提供端點對端點的資料傳輸服務,並且能夠在互聯網路的傳送主機與目的主機間建立邏輯連線。TCP與UDP就是在此層服務。
  • Network Layer(網路層):負責管理裝置的定址,追蹤網路裝置的位置,以及決定如何移動資料的最佳方式。路由器就是規範在Network Layer的裝置。運作方式如下:當路由器從介面收到封包時,會檢查該封包的Destination IP Addr,如果該封包的目的地不是當台路由器,就會在路徑表中尋找目的地的網路位置。一旦路由器選定好離開的介面後,就會將該封包送過去;如果在路徑表中找不到相關的路徑,就會丟棄該封包。
  • Data Link Layer(資料鏈結層):此層提供資料的實體傳輸。並且處理錯誤通知、網路拓樸與流量控制。意味著此層會使用硬體位置,遞送訊息給LAN上的適當裝置,並且將網路層的訊息轉換為位元,供實體層傳輸。
    橋接器(Bridge)和交換器(Switch)就是在這一層的裝置。第二層和第三層裝置關注的都是位置,單是第二層必須要找出特定的裝置,而第三層則是要找出特定的網路。路由器擁有對應互連網路的路徑表;而交換器和橋接器則具有對應特別裝置的過濾表。
    當交換器建立好過濾表之後,只會將收到的Frame傳送到對應的目的硬體位置所在的網段。當找不到時,就是送至所有相連接的網段。
  • Physical Layer(實體層):實體層負責送出位元和接收位元。位元的值只有0和1。集線器就是屬於這一層的裝置。

[認證] CCNA - 前言

* 前言
  • 題目數量:50~60題
  • 時間限制:90分鐘
  • 通過標準:約85%
  • 測驗格式:單選、複選、拖曳、填充、路由器模擬
  • 注意事項:考試期間不能在試題之間切換,答題確定之後就不能夠再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