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閒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閒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轉】在熟練使用2B鉛筆前,請不要打開Axure

最近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叫做:在熟練使用2B鉛筆前,請不要打開Axure。記錄一下裡面不錯的部分:
  • 當需求範圍已經相對清晰時,請先拿起筆,把產品的藍圖畫出來。通常對一個網站而言,你需要構建一副整體信息架構藍圖,也就是網站的主要網頁和層級關聯。記住,只有當你相信自己用2B鉛筆畫的信息架構草圖是大家想要的,否則不要着急用工具進行美化。
  • 用鉛筆勾勒藍圖或流程,目的是提高溝通的效率。拿起2B鉛筆,用10分鐘將頭腦風暴或範圍討論后的思路花在紙上,儘快與BOSS或團隊成員確認,是結構層最重要的事情,沒有唯一。
  • 我見過太多的產品人員,包括我自己也曾經常犯類似的錯誤:妄圖一開始就使用電腦輔助設計程序,優美的將信息架構或流程圖畫出來。甚至跳過這一步,直接使用Axure話線框圖。這個錯誤的可怕之處在於:你搞得自己很忙很苦逼,結果做出來的是無法得到認同的垃圾。 更可怕的是,在面對你看似完美的圖標或線框圖時,BOSS被你忽悠住了,然後你們投入了整個團隊的開發資源,用了幾個月開發了一堆垃圾出來。
  • 記住,需求被砍掉不是恥辱,做垃圾浪費資源才是最大的恥辱

在需求確認之前,永遠要作的事情就是:確認需求!確認需求!確認需求!

Steve Jobs changed from Signal vs. Noise

看了好多大家緬懷Steve Jobs的文章和報導,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歡的是在Signal v.s. Noise部落格中的這一篇【Steve Jobs changed】

I am here. 調整更新時間公告

大家好,感謝有在觀看I am here.的各位讀者們,由於最近有許多事情在燒,可能沒有辦法像過去一樣這麼頻繁的更新部落格了。往後我的文章出產速度應該會慢上不少,真的有很棒的東西要分享才會更新,之後時間比較寬鬆後,會在持續分享自己的心得給大家。也趁這個機會調整一下我的腳步,也許之後會有更不一樣的東西出來。

謝謝大家:)

兩個八十五分與一個九十五分

今天和老師Meeting完之後,偶然看到一篇陳昇瑋教授在IThome接受專訪的報導 ,拜讀之後真是相當有感觸。

對於從事研究(Doing Research)和到業界工作這兩件事情,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差不多,研究是教授的工作,只不過場景從外面的公司換到學校、工作內容從產出產品變成產出論文。也許這樣的論調在某些人來說是可以被接受的,至少我在還沒有踏入研究所之前,也是這樣想的。

不過其實【嚐試】作研究到現在,我體認到了這兩者其實有很大的差異。在業界工作,很多時候有著產品出貨的時間壓力,在設計一套軟體或硬體產品時,也許我們知道它有90%的完美,但是有著10%的缺陷,但是這10%的缺陷只會造成獲利損失1%(雖然往往這些缺陷終究會導致產品的失敗),為了要搶得先機,當然是搶著上市,畢竟先行者優勢,快、狠、準對於公司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研究似乎是另外一件事情。當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想要快速的實作出一個【可作用(workable)】 的系統或產出(Output),也許很多人會想【至少這是看得到的東西】,但往往這樣做的下場,是弄出一個普普通通,平均水準的【四不像】,這樣的東西也許可以讓研究生畢業,但是要稱為研究,似乎又太高估了點。現在我的思維,也許只是在如何作出一個平均水準的東西,也許這個產出看起來包含了很多,但實際上每個元件都是普普通通。

研究,範圍也許不大,但是必須要頂尖。該篇報導中說了一句令我很有感觸的話 -【如果能將兩件事情做到85分,那表示很厲害,但將一件事情做到95分更重要】。我現在要學的,就是放棄掉很多的85分,專心在一個95分上,加油吧!

Google Chrome OS 正式發表!期待一個全新的電腦世界

Google之前喊得很大聲的Google Chrome OS終於在台灣時間今天凌晨兩點的時候發表了,而且不只是開記者會秀幾張投影片而已,這次是玩真的【實機展示】



簡單來說,Google Chrome OS是一個基於瀏覽器為基底的作業系統,他強調三個重點:【Speed(快速)】、【簡單(Simplicity)】和【安全(Security)】
  • 從開機到登入作業系統只要7秒

  • 登入之後的介面就類似Chrome瀏覽器一般,你可以馬上登入到各種你現在常用的服務,包括GMail、Flickr、無名、拍賣、Facebook、Plurk等等(大家都會上網,這也代表大家都會使用Chrome OS)。

  • 如果你的電腦不小心弄丟了,再買一台Chrome OS的電腦,一切資料不用擔心不見。

  • 基本上不用擔心會有惡意程式對你的系統造成損害,因為所有的運作都在一個【分頁(Tab)】當中,當機了頂多把分頁關閉。

  • Chrome OS目前不開放獨立下載,而是預計搭配小筆電出貨。

  • Chrome OS目前打算放棄對硬碟的支援,將所有的資料都存放在【雲端】(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大幅降低電腦的複雜度和成本,並且不用擔心資料會損壞)。

聽起來一切都很美好,不過Google Chrome OS短時間還是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首先使用者習慣的改變就是一條很長的路了,要大家放棄本來習慣的作業模式,將所有的資料都放到網路上,這絕對是一條困難的路。再者,各家軟硬體廠商的支援又是另外一個挑戰,光是這兩樣就要讓Google傷腦筋一陣子。我之前寫的【Google Chrome OS - 新網路世界的作業系統?】裡面也提到說:

從Google Chrome OS的首要目標放在Netbook來看,答案應該很清楚。你會在Netbook上執行一些很複雜的程式嗎?在Netbook上執行複雜的影像編輯軟體、剪輯軟體?可能有人會有需要,但絕對不多。

Google Chrome OS想要成為一個入口,一個通往網路應用服務的入口,透過這個接口,使用者可以快速且安全的存取許多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網路應用服務,包括電子郵件、行事曆、相片瀏覽、文書編輯、即時通訊...等等。從Engadget的【Google 發表 Chrome OS 作業系統:2010 年應用在輕省筆電(追加官方QA)】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到Google官方都表示Google Chrome OS的目標客群放在【長時間從事網路活動的使用者】,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許多問題都有瞭解答。

Google很明顯的在初期把注意力放在【使用者的第二、甚至第三台電腦】的目標上,讓大家先習慣了之後,慢慢的再把使用者黏在我的系統上。我自己本身是蠻期待有這樣新型態的作業系統,除了自己本身許多的工作都已經可以在網路上完成之外,未來Google Chrome OS在搭配小筆電出貨時,少掉Windows的包袱,成本勢必會下降不少,到時候應該會有令人驚喜的價格,如果不要太著墨硬體規格,只要求降低重量和維持操作手感的話,那勢必會很有競爭力。

先簡單點到這裡就好,網路上有許多厲害的前輩已經做了非常詳盡的整理了,我列出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介紹,提供給大家參考:
【中文相關資訊】


【英文相關資訊】

【官方資訊】

【Google Chrome OS概念影片】

Facebook是微網誌(Microblog)?談社交網站、微網誌在台灣爆紅現象

隨著社群網站Facebook和微網誌服務Plurk等新型態的網路服務在台灣爆紅之後,果不其然的有許多相關的書籍、講座、媒體開始一窩蜂的報導或宣揚這些服務有多麼重要、使用它之後會多有威力、美國總統都用了你還不用不就遜掉了?

OK,雖然有人會批評這可能是一窩蜂、一頭熱的現象,不過說真的這些服務的確造成網路的變革、在台灣爆紅也是真的,所以有這樣的熱潮也是不意外也不排斥。但是之前我在書店看到一些雜誌,寫著【140字的威力】、【Facebook、噗浪怎麼用】等標題,裡面把Facebook歸類成為微網誌。嗯...這就讓我有點不解了,Facebook是微網誌的一種?怎麼和我的認知不同?

上網查了一下,還真的有不少內容是把Facebook和微網誌併在一起談:



為了避免講錯丟人現眼,我趕緊上網查了一下微網誌的定義,Wikipedia是這樣解釋的:
Microblogging is a form of multimedia blogging that allows users to send brief text updates or micromedia such as photos or audio clips and publish them, either to be viewed by anyone or by a restricted group which can be chosen by the user. These messages can be submitted by a variety of means, including text messaging, instant messaging, E-mail, digital audio or the web.

微網誌Micro-bloggingMicrolog)是一種允許使用者及時更新簡短文字(通常少於200字)並可以公開發布的部落格形式。它允許任何人閱讀或者只能由使用者選擇的群組閱讀。隨著發展,這些訊息可以被很多方式傳送,包括短訊即時訊息軟體電子郵件MP3網頁。一些微網誌也可以發佈多媒體,如圖片或影音剪輯和出版。
微網誌的代表性網站是Twitter,這個詞甚至已經成為了微網誌的代名詞。
微網誌的內容不同於一個傳統的部落格,因為它在聚集檔案(例如:文字音訊或者錄影)是比典型部落格,更加典型且微小,但用者還是會在相同的事務上和各自的原因運用它。許多微網誌在一個面對面水平上提供短的評論或者關於公司的份額新聞:產品和服務。

這是Wikipedia對於微網誌(MicroBlog)的定義。和我們大家所知道的相去不遠。那Facebook到底是不是微網誌的一種?OK,Facebook也有這樣的小框框可以讓我們輸入訊息沒錯啦:

但是Facebook可以做的事情比微網誌多太多了,我們可以說【Facebook擁有微網誌的功能】允許使用者即時分享他的狀態、心情,但是把Facebook歸類到微網誌?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也太小看Facebook這個強大社交網站的功力了。更何況Facebook是2004年開始上線服務的,那時候也還沒有微網誌(MicroBlog)這的詞彙的出現。而且那些編輯不知道有沒有真的去玩過Facebook,其實Facebook對話框的字數限制也不是140字啦!

會把Facebook和微網誌兜在一起,最可能的原因就在於這兩個服務都在今年初在台灣爆紅,尤其是Facebook(沒有把兩者同時放在一起比較的原因是Facebook的流量還是比Plurk多了不少,放在一起比會看不出Plurk的走勢):



大家都在玩,有人潮的地方就有錢潮,加上台灣人一窩蜂的個性,媒體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來大肆宣揚一翻。更有許多人把行銷、雲端、Web2.0、行動上網...等等名詞都套上去,弄得好像很複雜又神奇,如果你不趕快用就落伍啦!

事實上這類型的網路服務在台灣也只是剛起步,會爆紅的原因當然值得去探討,不過要說這裡面有什麼成熟的網路行銷模型或Business Model我覺得言之過早了一些。真正要考驗的是當使用者在Facebook上面不再想要經營餐廳、農場的時候,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留下使用者的眼球,會不會真的把使用者黏在上面,有了穩定的流量之後,再談獲利、行銷才有意義,否則企業只看到短期爆紅的服務,貿然得砸大錢下去,對於企業的永續經營不見得是好事。

不可否認的社交網站(如Facebook、MySpace)、微網誌服務(如Twitter、Plurk)的確今年開始在台灣發光發熱,有許多企業主、政治人物腦筋動得快的也早就在上面打廣告、作人際關係。不管是真的有興趣想要使用這些網路服務,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行銷宣傳,在整個網路生態還沒有成熟之前,砸錢做任何服務行銷、產品推廣都要三思,一味的追逐潮流並不是一件好事。與其聽從媒體或行銷人員的口號,不如自己親身試用、嘗試去發一兩則訊息來看看社交網站、微網誌的魅力。說再多名詞、聽再多講座、看再多本雜誌,都不如註冊一個帳號、加入幾個朋友、回覆一些訊息來的有效,您說是嗎?

【相關閱讀】
Facebook爆紅對台灣網友的意義是?〈二〉──集體落伍焦慮與盲從行銷

FeedBurner RSS 發送錯誤 (已經修復完畢)


感謝Dream網友的提醒,我才發現自己Blog的RSS發送出了問題...orz。現在已經修復完畢,應該可以正常訂閱RSS了。

再次感謝。



TED - 吸收新的IDEAS順便加強英文!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我時常上去瀏覽的網站,那就是【TED - Ideas worth spreading】


TED是一個小型的非營利組織,從1984成立到現在也超過20年了。他主要成立的宗旨是為了提供人們三方面的全新資訊: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和設計(Design)。TED每年都會在美國加州(California)的Long Beach舉辦Conference,並且邀請許多各界知名的人士前來演講。TED本身也有許多計畫正在進行,包括了TED Talks、TED翻譯計畫、TEDx Community等等。

今天主要要介紹的就是
TED Talks。這是一個充滿高品質演講的計畫!裡面邀請到許多在各種領域成功的人士前來演講,不管是經驗分享或是新的Ideas發表,都相當值得一看。


網頁的左邊有很多篩選影片的條件,你可以看最多人瀏覽的影片、科技相關、娛樂相關、或是根據不同的活動(TED2008、TED2009...etc)。最棒的是,TED有一個TED Translation的計畫,他們會把這些演講加上不同的字幕,所以這些演講幾乎都有清楚的字幕可以選擇,也有中文的喔!


在每一個演講的下方都有【Substitles Avaliable for(字幕) 】的選項清單,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作選擇,同時,你還可以把該場演講以mp3或mp4的格式下載到電腦中,如此一來就可以反覆收聽了:


不管你是要吸收新知,聽取大師們的演講,還是想要練練英文聽力,TED Talks的高品質影片都可以滿足你們需求。還沒上去過的話建議大家可以去使用看看囉!

簡單就是王道!可是這也太簡單了...

今天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介紹了目的直接、單純的網站。雖然說網站在製作的時候的確要聚焦、在設計的時候以簡單美觀為主,不過這些網站簡單到有點像在惡搞XD



該說他們很有創意還是在惡搞呢XD (難怪網頁數量呈現指數般的爆炸成長呢!)

停車 - 一齣發生在你我週遭的酸甜苦辣故事


停車位難找,找到了也別太開心,因為可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正準備發生...。

【停車】是鍾孟宏導演的第一部長篇電影作品,在2008年就已經上映,之前看到劇情和卡司就很想看,但是一直拖到最近才有機會在電腦上看完它...。不知道大家的評價如何,但是很對我的胃口。

如果你還沒看過,不如先來個預告片過過癮:




找到停車格,不要以為很幸運…… 台北母親節,陳莫 (張震 飾) 和妻子 (桂綸鎂 飾) 約好一起吃晚餐,想拉近他們疏遠的感情。他在回家途中想買個蛋糕,正好路邊有個停車格,陳莫開心的停車,離開去買蛋糕,不料回來之後,發現另一輛車並排停在他的車旁,擋住了他的出路。整個晚上,陳莫在附近公寓樓層間尋找違規停車的人,遇見了一連串的奇人異事:失去獨子的老夫婦和早慧的孫女,烹煮魚湯的獨臂理髮廳老闆,一心想逃脫馬夫魔掌的大陸妓女,被討債流氓圍堵的香港裁縫師,還被流氓蓋布袋,打得鼻青臉腫。 搞了一個晚上,陳莫到底有沒有辦法安然回家呢? 是的,停車位很難找,一旦找到了,可別高興得太早……。
來源:Yahoo電影

劇情描述的是我們生活周遭都會發生的事情-找停車位。從這個不起眼的事件開始,衍伸出一連串的人生事件。理髮廳老闆、西服店二代、計程車司機、皮條客、東北女子、見不到兒子的老母親、失去父親的小女孩...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各自獨立卻又巧妙的串接在一起。

【停車】這部片不是用嚴肅的說教來闡述每個人的人生課題,而是在許多的小地方放入幽默的元素,原本暗掉的劇情有了歡笑的基調,用【黑色喜劇】來形容我想是再貼切不過了。

劇中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元素:

【魚頭】
這個大概是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橋段了。當主角陳莫(張震飾)坐到要買給自己老婆的蛋糕,和理髮店老闆借洗手間想要清洗時,心情已經是百般無奈了,當他一進去第一眼看到放在洗手台的魚頭時,他心中是做何感想?第一眼我看到不禁笑了出來,等到劇情後段,當陳莫被黑道毆打、身心俱疲之際,理髮廳老闆拿出用魚頭煮的湯,湯中還只有一顆眼睛時,我頓時對整部電影的基調有了大略的體悟。從魚眼看出去的世界,是這樣的冷與荒誕。笑中帶著些許的無奈。

【蛋糕】
當那個被陳莫坐爛的蛋糕被撿破爛的阿婆說:【少年,這個可以給我嗎?】我心頭滿是一陣心酸。社會上有開著Benz、舒舒服服在夜間急駛的有錢人家、也有為了三餐而奔波的困苦人家。再如何光鮮的外在,回歸到本質都是一樣的。車子再華麗、高級,最終還是交通工具;蛋糕再精緻、再昂貴,終究還是食物罷了。

當然,除了劇情之外,卡司的堅強也是讓我回味不已的部分。當我看到導演的選角:張震、桂綸鎂、戴立忍、杜汶澤、高捷、曾珮瑜、賈孝國,我就知道這部片子已經成功一半了。我並不是全部都認識,但是裡面包含了許多我很愛的演員,包括戴立忍、高捷、賈孝國、杜汶澤等都是相當實力派的演員;而我也很期待張震和桂綸鎂在這部戲中會有怎樣的對手戲。果然沒有讓我失望,主角張震的實力比起以前好得太多,讓人以為他真的是一個在母親節中遭遇到如此荒誕故事的男人;而桂綸鎂的戲份不多,甚至可以說偏少,但是在醫院那段歇斯底里的狂吼真是讓我拍手叫好:【你知道被扒開腿的感覺嗎?拿著鴨嘴鉗在我裡面挖來挖去你懂嗎?你只要拿個黃色書刊到廁所打手槍就夠了!】你看!多痛快淋漓!除了這些實力派演員之外,九孔和納豆的加入也為這部片增加了不少詼諧的成分。

整體而言,我覺得【停車】是一部創意十足的國片。他沒有海角七號的愛情與風景、也沒有囧男孩的天真、更不是九降風的年輕我最大。從都市人最常面對的一個小問題開始,娓娓道出人生百態,荒誕中帶著真實、無奈中告訴我們要微笑面對一切,一步一步走下去。

【相關閱讀】

從【What is a Browser?】中,你學到什麼?

不久前在twitter上流行一段影片叫做【What is a Browser?】,還沒看過的人可以先欣賞一下:



看完了是不是覺得很驚訝?號稱科技大國的美國,隨機在路上找些人問問說:【你知道什麼是瀏覽器嗎?和搜尋引擎有什麼不同?】,居然只有不到百分之八的人能夠正確的分辨出來。最後問到你有沒有聽過Google Chrome的時候,居然沒有人聽過。

這樣的調查結果是否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在這個網路如此發達,一回到家就是坐在電腦前;每天都要上一下無名看看正妹、用批踢踢瀏覽一下八卦、上去Plurk閒聊、用blog寫寫日記、去拍賣逛逛晃妝品、3C產品,這些動作我想在許多人眼中看起來極為平常的事情,想必在美國也是。那為什麼號稱科技無所不在的年代,大家居然連Browser和Search Engine都分不清楚?

這讓我想到我們老師和我們說過的一句話:【千萬不要以為你懂的東西大家都很懂】。這表示什麼?當你日以繼夜、焚膏繼晷的投入一個領域中,每天過著起床看論文、睡前寫程式的日子後,經常你會對一個特定的議題有深入的了解,這個時候在某些程度上代表你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者(還不能說專家)】,對於這些相關的詞彙、方法都有比別人更多程度的了解,這當然是好事情,但是也很容易產生問題。如果有一個人要你解釋你的東西給他聽,困難的地方就產生了。你可能會說:xxx就是把A和B做結合之後,去C裡面做些處理之後就變成了xxx。你自己覺得講的真是精闢萬分,但問題是別人連什麼是A、B和C都不了解啊!你可能就很生氣覺得這麼基本的東西你怎麼會不知道呢?然後越解釋越模糊,最後就不了了之了。

通常這樣的情況在越厲害的人身上越容易發生,因為你對某個議題太熟門熟路了,很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最後說出來的用語也變得太艱澀難懂,但是自己卻不知道。

延伸到企業上也是一樣,身為一個企業主,千萬不能過於確信大環境的狀況是和自己所想的百分之百吻合。如果微軟認為全世界的人都聽過瀏覽器,不可能有人不知道,那很容易就跌了一大跤。

所以,千萬不要有太深刻的刻版印象,也不要相信自己所想、所見、所聞一定是正確的,凡事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時時抱持著懷疑的精神,才是正確的態度。

畢業快樂 - 階段、大學、研究所


很多時候,我是喜歡安靜多過於喧囂的人。

也許有些認識我的人會不認同,覺得我應該是很愛熱鬧或是大吵大鬧的人。有時候的確如此,可能當我需要聲音來淹沒我的腦袋時,我會選擇如此。但更多時候我是比較喜歡安靜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喜歡比較純樸的環境勝過於喧囂熱鬧的都市生活。

今天是碩二學長姐的畢業典禮,去幫他們拍照,恭喜他們終於畢業了,熬了兩年,有了好的結果,希望他們未來的路都可以順順利利、一帆風順。我喜歡攝影,比起留住當下的瞬間,我更覺得相片可以讓我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想到很多事情。今天,我想起大學生活,想起在四周都是田地的中正大學、想起大一進去到畢業改變很多的中正大學。

高中指考我最後幾乎放棄了物理和化學,僅僅靠著國、英、數甲三科及格的分數想要念一所國立大學的資訊科系,那時候沒有考慮南北的問題,一路填下來的結果最後到了嘉義民雄的中正大學。還記得當初要升大一的那年暑假,家人開著車還找了蠻久才找到路呢。在中正的第一餐也是在那年暑假,吃的是活中樓下的豬排丼,現在早就已經換店家了。大一進來的時候剛開始還有點不適應,不過後來就完全深愛上這間美麗的校園了。由於地緣的關係,學校附近並沒有很多的娛樂地點可以東跑西跑,但是這也讓學校儼然就是個完整的大學城,系上的活動也很多,大家的感情一直都不錯。這四年我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認識了一堆有趣的人、參與了許多活動、學到了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交到了前後任的女朋友、和幾個很好很好的朋友...。

看著今天學長姐燦爛的笑容,他們的背後也都有一段精彩的學生生活吧?如果說大學畢業的笑容是青春無悔的痛快,那研究生畢業的笑容背後,是百分之百的快樂,還是藏著一些必須面對社會的壓力?

喔,我只是想說畢業快樂而已。

Plurk成功與否?談網路服務的使用族群

今天聽到交大的朋友說:【我身邊的朋友如果不是資訊相關科系的,根本沒有聽過Plurk或twitter。】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到底我們平常在使用的這些網路服務,是不是都是一些重複的族群?Plurk這個從2008年開始火紅到現在的服務,在台灣算不算成功?

想當初我也是從twitter開始使用這一類的微網誌服務,原因無他:
(1) 某些朋友有在玩
(2) 很輕鬆就可以留言
(3) 蠻有趣

從自己的使用經驗可以看出,這一類新興型態的網路服務,其實還是不脫【社群】和【分享】的兩個核心概念。經由字數限制,我們只能使用一百出頭個字數來表達當下想要說的話,並且透過加入好友的功能來追蹤朋友的留言或其他有你有興趣的網路用戶。其簡單且有趣的操作介面,讓人可以在快速的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又不會像blog需要想標題、想內容這樣的負擔,自然就紅起來了。

其實要說plurk在台灣成不成功,拿無名或youtube來比較其實是不太公平的。首先他們的服務型態不同,無名本身是台灣最早的blog service provider,自然有先行者優勢,而且現在整合了yahoo的資源之後,可以提供的服務還包括了其他許多的服務,不能和plurk相提並論;youtube是全球知名的影音平台,功能性本來就強上plurk許多(連我爸媽都知道要上youtube看節目...)。

回到plurk的話題上,其實和plurk是主打twitter的族群,從這個觀點來看的話它在台灣可以說是蠻成功的了。Twitter是在全球都很紅的網站,不過plurk在台灣的火紅程度的確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拿2008年Google Trend的關鍵字趨勢圖來看,plurk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趨勢啊!雖然光光從一個面向來看也許不是很準,不過多少可以嗅出plurk在台灣火熱的程度。如果還不信,不妨看看brian整理出來的【Plurk噗浪百大名人總整理】,從裡面可以看出已經有不少的政治人物、出版界、藝人、blog名人或商家在plurk上面做口碑、宣傳等等的活動,不要忘了這僅僅是個一年左右的服務,有這樣的成績的確稱得上是厲害。




當然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在台灣,無名本身的流量還是遠超過plurk和twitter,使用無名小站服務的人還是很多,雖然對於它有很多批評的聲浪,不過還是不得不佩服無名吸引人潮的實力。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更明顯了,如果把尺度放到全世界的區域,就可以看出twitter的威力了。


回到使用族群的問題上,使用Plurk的族群,可能還是集中在重度網路使用者上。我這裡指的重度網路使用者,並不是要電腦多強多厲害的geeks,或是一定要擁有一個資工/資科/資管/資X頭銜的學生,我指的是喜好使用網路服務使用網路當作工作/溝通主要工具的人或是利用網路發聲的知名部落客。這些在plurk推出之前就在網路上的族群,對於新的網路服務接受程度大,並且社交圈也有很大的比例都集中在網路上,如今有了這個好用簡單的發聲平台,自然會有一應百諾的效果,加上名人身分加持,大家看到許多有名的部落客或名人都在用這些服務,自然不會錯過。如果說為什麼在使用plurk服務的那些人都是固定族群的話,不如想想社群的原點,不就是同性質的人會互相吸引嗎?

從這裡又可以延伸到,當我們在設計網路或是推出一個新的服務的時候,首先要考量的點就是【使用族群】,誰是你的Target Customer?誰要來買你的帳?你這個服務推出主打的族群是誰?這好像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近日雜記 - 一段參加很多比賽的時期

最近的生活只能用【充實又緊湊】來形容阿。

老師要我們修Data Mining的人都去參加KDD CUP,KDD是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的縮寫,在Database相關的領域中是很有名的一個Conference,想當然耳這不會是個輕鬆的比賽,這就算了,現在我們要參加的這個比賽開始的時間是 4/6 ~ 4/10 ,沒錯,第一階段只有五天!五天之內要把KDD釋出的資料加以分析然後把結果弄出來,一想到五天就在計算說我加起來可以睡到30小時嗎XD
本來實驗室的同伴在春假想要計畫出遊的行程,現在也都臨時取消了,改成KDD CUP寫程式五日遊...真歡樂阿。如果真的想要認真的去玩KDD CUP的比賽的話,就必須從現在開始逐步得去測試他給的測資,然後先把一些方法研讀過後,有個底了,將來真的數據出來了也才有base去跑實驗結果,要不然五天光想方法就過去了,一點競爭力都沒有...。

這學期和六個交大資管所、一個台大資管所的戰友們參加的中華電信加值大賽最近是初賽的截止日期,為了初賽的文件我們寫的還蠻拚命的,就是希望可以有好的表現,應該會過初賽吧(?),我們的系統如果真的實作出來,那個複雜度還真的蠻大的。公佈結果是在四月下旬,真的通過的話就有長達半年的瘋狂coding日子好過了...XD

緊接著是Web2.0的課程也要開始準備動手了,說真的我蠻喜歡這個idea的(保密一下阿哈哈),感覺很實用,寫完之後也會對Web Development有更深刻的瞭解,非常的好!修了Web2.0的課也讓我對於現在一些熱門的技術,比如說Ajax、JavaScript、PHP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之前想要學但是總在偷懶,現在有了理由就可以好好的去KO他們。

這學期要開發的系統都是從很貼近自己的需求,而且是真的可以拿來【使用】的系統,不是開發之後就擺在那邊等著打分數而已,這樣也讓我更有動力去把他們完成吧!而且隊友們都很強大又很優秀,感覺都是可以拚死拚活完成事情的同夥們,來到清大唸書之後看到很多這種人,都可以為了一個目標然後拚死拚活的去完成,這樣的感覺以前比較少見,說真的還蠻不錯的,有種為了目標共同奮鬥打拚的感覺,熱血又青春!

本來根本沒有意識到有春假這回事,不知道是誰提起我才想起【Oh!好像有這樣的日子耶】,本來計畫要回家和去中正一趟的,目前看起來去中正是沒時間了,回家的話最多也只能回去一天吧...。能力太差了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事情阿,誰可以賜給我一顆天才的腦袋 :P

寫到這裡打住 : )


目標?

這學期到底要做些什麼事情呢?記錄一下讓日後有個對照好了...,這樣如果偷懶就沒有藉口了。

1) 修課方面:這學期重點科目就是Data Mining和Web2.0,Data Mining的loading不用說了,是自己老闆的課,上學期修老闆的課修的二二六六,這學期實在不想重蹈覆轍,勢必要把重心放下去才行,加上之後研究的領域一定會用到hadoop和data analysis相關的知識,我要認真的K下去。Web2.0的課本來沒有想要修的,不過經過我在新竹最可以稱為死黨的某彭先生邀請,還是修了...不修則以,一修下去還真有興趣,而且project的idea我蠻喜歡的,為了保密暫時不在這裡說出來...,加上之前一直沒有認真的對待網路方面的研究,很想要把他認真的KO啊!另外一門課是Oral Presentation,loading還算不會太重,本來就打算修一門英文的課來加強自己的能力,這堂課的內容不會太難,稍微可以練習一下口說,還OK囉!

2) 比賽方面:為什麼我會把比賽拿到這裡講,因為這學期不知不覺參加了很多比賽(可能?),目前確定會參加的有第四屆龍騰微笑競賽中華電信加值大賽2009資工盃校園創新創意競賽。資工盃校園創意競賽是和Web2.0的課程綁在一起,開發課程的project就可以順便拿去比賽,另外那兩個就是額外的了,要自己想idea,然後拼死的做出成果,其中龍騰微笑競賽是個相當大型的比賽,想當然耳要進入到決賽的難度很高...。參加比賽的動機也是因為彭先生的邀約,加上我自己也想要留下些什麼,就衝吧。

3) 研究方面:老師希望我們能夠早點開始寫論文,不要拖到碩二,碩一下如果能有一些成果,對於將來要順利畢業(?)或投國際期刊或conference的時程來說才不會太趕。其實這三項裏面我覺得做研究、寫論文是最困難的orz...。要想到一個別人沒有做過的、又做得出來的題目真的是極度困難阿。我要做的這個領域太熱門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大因素我認為是自己的基礎不足...,總是想不到什麼很好的點子或扎實的理論基礎來支撐,天馬行空想了一些方法,很可能不能實行,要不然就是早就被做掉了,困難重重...。

來到清交以後實在看到很多理論和技術都相當扎實的強者,自己越來越顯得很渺小,嘖嘖。Lab裡面也是強者如雲阿,也不是說沒有自信了,不過會想要變得更強是真的,而且我本來想要專注在一兩件事情上面就好,不過看來又是多工的一學期...。

既然有這麼多牆擋在前面,就想辦法一一擊破吧。

寫部落格-一段持之以恆的故事

其實我從來就覺得我不是一個很專注的人,時常會東摸摸西摸摸,一件事情可能五分鐘就做完了,我會同時進行三件事情,然後整個完成的時間可能又拖到半小時一小時。像我現在在寫這篇文章,可能想到什麼網頁又跑去看一下,或者是收個信,怎麼都不能專注在一件事情阿 orz。

我寫部落格的時間也不算長,應該是在2007年才正式開始的吧(更早之前也有玩過,只是後來斷了)。之前都想說用bbs就好了,不過blog和bbs之間有不可取代的特性,心一橫就開始寫了,一開始我也怕寫到一半就斷掉了,或者是不知道要分享什麼內容出來,這個部落格到目前為止還繼續生存著,我也頗訝異阿哈哈。不過寫作的確是我在生活中找到抒發或喘息的一個機會,就算不能夠完全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畢竟也算有個自己的遊樂場,在這裡好像我要做什麼都可以(?)。

其實我們都在找一個讓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地方,這是一個分享自己心情、讓別人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可以上網都可以接觸到我的地方。如果可以我會繼續寫下去,記錄人生,回顧人生。


寫字閱讀的能力

還記得國高中的時候,作文算是我蠻喜歡的科目,一方面寫作文很像在和老師對話,就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的寫出來就是了;另外一方面自己在作文上得到的肯定也是不少,可能這也是我蠻喜歡寫東寫西的原因之一。還記得那時候三不五時就在bbs上面發表自己的文章,還順道去網路上的文學論壇註冊了一個帳號,自以為很有文人雅士、文藝青年的發表了上百篇文章,那時候還要討論這樣的文字有沒有意境、是不是有用到什麼特別的修辭之類的。

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看書寫字其實很平常不過了,平常在寫作文或是文章的時候,偶而引用一下在某某小說或散文中看到的文句,自己就覺得好像頗了不起的。殊不知只不是過年少輕狂的象徵罷了。某些文字的內容已經消失找不到了,不過仍然有些蛛絲馬跡在網路上或電腦中,現在看起來還真的有點好笑。

不過上了大學之後,我覺得閱讀課外書的機會或時間越來越少,可能一方面是外在的誘惑太多,感覺要靜下心來好好的看完一本書反倒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閱讀的速度也比以前慢了不少,國高中在一個星期之內要看完一本厚厚五百餘頁的小說是輕鬆的事情,現在可能花了半個月都不知道讀了一半沒;另一方面感覺自己越來越容易分心,有時候事情A還沒做兩分鐘,就接著做事情B,B做了兩分鐘又想做C,接著又回到A...,就這樣循環來循環去,花的時間很多可是事情倒是沒做多少。說的好聽一點是興趣廣泛、博學多聞,難聽一點不就是無法專心一致、一事無成嘛 orz

現在的我感覺要好好的、安靜的看完一本書或寫一段文章都有點困難阿,雖然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看我的,不過自己的感覺卻是很明顯。

另外我猜想和用電腦、上網的習慣也有關係,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太容易就取得資料了(資料不見得是資訊),想要查某某時代發生了什麼事情,哪需要到圖書館去按圖索驥,上網打個關鍵字,ㄆㄧㄚ一聲的就跑出答案了,還圖文並茂呢!少少的時間就得到自己想要的資料,聽起來好像挺好的,但卻是養成了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以效率為出發點,想要快速的解決問題、快速的得到答案,自己思考的空間和能力卻衰退了。有一得必有一失。

說人生苦短、時間有限,什麼事情都想要做,什麼都想要嘗試,我想必須先找回安靜的力量。


研究方向大致確定


之前老師找了研一的人去談談,希望我們能夠把研究的方向narrow down到比較明確的主題,一方面是很多的conference或期刊論文的投稿日期都在今年的九月到年底,如果等到碩二再動工,那完成的時間點大多在畢業前了,要投稿的話勢必要大幅修改(這一點我頗好奇,等下再談),如此一來會趕不上時間,變的說如果要投稿都要等到隔一年才能進行,不僅寫的人都畢業了,再新的idea也會被延宕,搞不好就被人家發表去了,實在不太好;另一方面是說根據老師過去的經驗,通常越早開始的,到最後的效果會比碩二才開始動工的好,因為如果大家都擠到碩二才開始動工寫論文,到時候大家一定會擠在碩二下要老師幫忙看paper、做修改等等,老師的說法是,他看完一篇paper到修改到一定的水準,可能要花上快一個月,以至於很多人的paper只能看看文法錯誤、修正拼字問題,實在沒有什麼意思。

所以我們碩一下就要開始動工啦!我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Query Suggestion的部分,當使用者在搜尋引擎下了一個Query Term後,搜尋引擎會根據這個Query Term去做關鍵字比對,將相關性比較高的網頁列出來,問題就在於說大部分的使用者下的Query Term都很短,很難從其中看出意圖,導致回傳的結果準確率不夠。這事後有一些機制可以來幫助搜尋準確率,Query Suggestion或expansion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法。Google目前用了很basic的方法有做出一個雛形,不過似乎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研究。

這個題目我還蠻喜歡的,畢竟我在進來研究所之前想要做的領域不外乎就是Semantic Web或Search Engine Related issue,現在也有在看一些paper和修相關的課程,嗯嗯,滿懷感激的向前衝吧XD


懂得越多,越覺得懂得越少

標題好矛盾,不過的確是我最近的感想。

寒假的時候看了些paper,想要對Search、Database、Mingin這一類相關的研究有一個粗略的了解,survey了一些paper之後,發現很多的idea和concept都早就已經被propose出來了,要再從這個popular的領域中挖出一些剩餘的價值,還真的要有大量的背景知識和強韌的毅力才行。然後Lab裡面也是人才濟濟,多的是強大的學長和同學們,也許以前我習慣的位置是在前排,但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真的要自己體會過才知道。

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懂得越少。

看過太多厲害的人、從別人的身上得到越多,越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很微不足道的。一步一腳印,當別人達到百分之五十的成就,仍然覺得自己的成果是不能拿出來說嘴的,自己連百分之一都沒有時,自然就會知道應該要一步一腳印的繼續努力下去,這也是我現在該做的。


一個走和停的故事-地圖日記之感想

今天地圖日記的創辦人郭書齊先生和Lab的學姊Ginger到學校來演講,本來不是很有興趣的,不過聽完之後還頗有收穫。

說到地圖日記,最早知道他們是在雜誌上看到他們在美國有名的DEMO展中得到上台展示的機會,那時候就對於這個台灣新創網站抱持著很高度的興趣,雖然我很早就註冊了帳號,但是那時候不知道是功能不夠完整還是自己沒有仔細的玩玩,一直覺得不是很上手,後來也就慢慢沒有去動他了。雖然之後陸陸續續在網路或報章雜誌上看到地圖日記的新聞,不過可能是既有的成見覺得他不好用,或是身邊的人都沒有在用,只知道這是個還算蠻成功的網站,但是始終沒有機會好好的來試試看。

就在今天,地圖日記的創辦人和Ginger學姊來解說了地圖日記當初是為什麼會成立、以及如何他們是如何來做SEO、當我們在設計一個網站的時候,有什麼需要被考量的重點。

當中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就是:「一個點子+一個做下去的決定」。

目前地圖日記是一個平均每天有100萬的PV(Page View)的使用者連線,在台灣來說算是個中等流量的網站,看起來好像還好,但是相較於去年一年許許多多新創公司都已經消聲匿跡的情況下,他們說目前手頭上的資金還足夠他們營運兩年不是問題,就可以知道其實這家公司的未來是相當具有成長性的。

創辦人就說當初他們也是沒有想這麼多,什麼資金的問題、會不會成功、之後要怎麼營運,這些在一開的時候都沒有想,只是想說就先做出來,一開始手頭上的資金也只有五十萬,最差最差的情況就是都賠下去,再去找工作就好。

說真的,在這樣豪氣萬千的宣言背後,想也知道是有強大的技術背景和堅持下去的恆心在支撐著他阿!Ginger學姊也說到,他當初在學習做網頁的時候,是每天到書店去翻開HTML的書籍,一天就背個兩小時的HTML程式碼,然後到電腦上實際的打出來,是這樣子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在背後支撐著他們,所以才有今天這樣的成果。

要成功:「行動力+專注力+持之以恆」我相信是不變得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