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Firefox套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irefox套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不喜歡Facebook新的瀏覽照片方式?試試看Better Facebook的外掛(支援Firefox、Chrome、Safari等多款瀏覽器)!


相信最近大家在用Facebook的時候,一定會發現瀏覽照片的方式變更了。現在Facebook會在前景開啟一個黑色為底的畫面來讓你瀏覽照片,不得不說這樣的瀏覽介面和方式實在有點難用加不美觀。今天介紹大家一個瀏覽器的外掛套件 -【Better Facebook】,可以讓你回覆到舊有瀏覽照片的方法,同時還增加了許多新功能,最棒的是這個外掛套件同持支援Firefox、Chrome、Safari、Opera等多款主流的瀏覽器,真是太棒了!


根據你使用的瀏覽器下載完成之後,第一次登入到Facebook頁面時會跑出設定的精靈選項,基本上可以直接一直按Next到底,因為事後都可以修改:


當中可以看到Better Facebook提供了類似分頁標籤的功能,可以針對不同的應用程式或朋友進行分類:


不過安裝Better Facebook最重要的還是要把照片瀏覽的方式改回原本自己習慣的瀏覽介面,很簡單,在Facebook的首頁的右上角會看到一個Options,點選進去就會跑出Better Facebook的設定畫面:


接著在【Popular】的標籤裡面,把【Disable the "Light Box".....】的選項給勾選起來,接著重新整理頁面,你會發現瀏覽照片的方法已經改回原本的囉!


而Better Facebook還有許多的功能,大家可以慢慢嘗試,當然如果不喜歡的話,就通通取消勾選只保留回復原本瀏覽照片的選項也是一招,大家試試看囉:)

Firefox 3.6 RC2 使用心得分享

Mozilla在最近釋出了Firefox 3.6 RC2,代表正式版已經不遠了!本來想要等到Firefox 3.6正式推出再升級使用,不過看到最近網路上不斷有Firefox 3.6比Google Chrome還要快的新聞,讓我再也按耐不住好奇心了XD。畢竟用到現在為止,Google Chrome在速度上還是要略勝好幾籌,既然有這樣讓人心動的新聞,那我們就來試用看看吧!

繼續介紹Firefox 3.6 RC2之前,先說說自己試用過後的心得吧:【大幅進步、尚未超越】。用這八個字來表達自己的感想再適合不過了。我自己使用過後,發現Firefox 3.6在速度上的確比3.5版要快很多,整體的瀏覽速度和流暢度有大幅進步,尤其是在需要執行大量Javascript網頁的服務上,更是有明顯的速度提升,但是如果說要超越Google Chrome,我認為是還差一點

以網頁瀏覽的順暢度來說,還是Google Chrome要好上一些,不過差距已經很近了,加上Firefox還有強大套件的誘因,這樣的差距我是可以接受的。除此之外,Firefox 3.6還提供了Personas即時更換面板的服務,使用的過程可以說是相當滿意,如果是考量到套件相容性的問題,目前也有暫時的解決方法(這個我們之後再提),因此我已經把Firefox 3.6 RC2當成正式使用的瀏覽器了,以下的文章會介紹一些新的特點和使用的方法,以及和Google Chrome的效能比較。






下載完安裝檔案之後,記得先把舊的Firefox關閉再點選Firefox 3.6 RC2的安裝檔,他會直接覆蓋過舊的版本,不過使用者設定、書籤、套件等個人資料都會保存,大家可以放心升級。

  • 在新版的Firefox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about:support功能

  2. 要啟用這個功能,請在網址列的地方輸入【about:support】。這個功能提供了使用者Firefox瀏覽器的重要資訊一覽。包括了【個人設定檔位置】、【版本資訊】、【安裝套件列表】、【瀏覽器設定】等清單。








  3. Personas即時面板預覽及更換

  4. 這個功能對我來說相當驚喜,Personas其實是一個Mozilla官方推出的Firefox套件,也不是最近才有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電腦玩物的這篇文章-【Personas + No Color 五彩繽紛到潔白無暇的 Firefox 變色秀】,但是在Firefox 3.6中,增加了可以【即時預覽面板效果】的功能,也就是你不需要先安裝、重新啟動Firefox才可以看到效果,而是【把滑鼠移動過去】就可以即時預覽更換後的面板效果了。Personas有許多的面板可以供使用者選擇,他的官方頁面在此:http://www.getpersonas.com/en-US/gallery,裡面有許多的面板可以供選擇,看到喜歡的就把滑鼠移動過去,就可以看到及時更換的效果了,如果想要使用,選擇【Weat It】馬上就會更換新面板囉!



    連最近相當火熱的阿凡達都有呢!



  5. 支援多種新格式與標準

  6. Firefox 3.6支援了新版的CSS、DOM、HTML 5,還有WOFF(Web Open Font Format)的標準,這些標準也許還不普及,不過瀏覽器的提早支援,有助於標準的普及。對這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 效能比較

在效能比較方面,我實際測試了Firefox 3.5.7、Chrome 4.0.267和Firefox 3.6 RC2等三款瀏覽器,使用的測試服務是【Peacekeeper】和Google的【V8 Benchmark Suite - version 5】。測試的結果如下:

  • Peacekeeper
  1. Firefox 3.6 RC2



  2. Firefox 3.5.7



  3. Google Chrome




  • V8 Benchmark Suite - version 5
  1. Firefox 3.6 RC2



  2. Firefox 3.5.7




  3. Google Chrome


從以上數據來看,Firefox 3.6 比之前的版本更快是無庸置疑,不過和Google Chrome則是互有領先。這僅僅是從數據上來顯示,就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Chrome的流暢度還是好些。使用Google Chrome的時候,感覺是很輕巧靈活,而Firefox 3.6則是還有有一點點卡的感覺,當然這和電腦配備也有關係,我的電腦是好幾年前使用到現在,也許在四核心的電腦上用起來都一樣順吧:D

整體來說,目前RC2版本已經相當接近最終的正式版了,運作到目前一切都很正常,沒有太大的問題。如果有想要嘗鮮的朋友,可以直接安裝,要是想要等到正式版的讀者,也不用擔心,Firefox 3.6絕對是值得升級使用。

使用Shorten URL,快速把玩數百個短網址服務!

Shorten URL是Firefox上的一個套件,主要用來將目前瀏覽的網頁快速轉換成短網址,比較特別的是,他支援了上百種的短網址服務,我們可以輕鬆找到自己喜歡的來使用。



安裝好之後,進入選項的地方作設定,可以看到Shorten URL所支援的所有短網址服務,你可以從中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來使用:



另外,在下方的選項中,有一個【Post to micro-blogging service】,如果你把twitter勾選起來,在你轉換完短網址後,它會自動把這個網址貼到twitter的訊息框中,方便你快速分享:



使用的方式很簡單,在瀏覽網頁時,如果想要將這頁轉換成短網址,直接按右鍵選擇【Shorten This Page URL】就可以了,後面括號中則是目前你選擇的短網址服務,在這裡我使用TinyURL:



另外我建議也可以把設定中的【Copy to clipboard】給勾選起來,這樣你在轉換短網址時,他就會自動複製一份到你的剪貼簿中,如此一來就可以方便的在任何地方貼上了。


加速(Speed UP)你的Blog讀取速度 - 更新 I am here. 心得分享!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的部落格安裝越來越多所謂的【外掛套件】時,整個讀取的時候變得越來越慢?或是妳在寫Blog的時候,有沒有針對圖片作最佳化的調整呢?

最近發現 I am here. 的讀取速度越來越慢,只好著手來調整一下Blog的效能,以下是幾點心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以下分成心得建議區、工具推薦區實際調整區三大塊。心得建議區中,我會提供幾個基本的概唸給大家參考;工具推薦區則是會提供幾個好用的工具來測試、觀察我們的部落格運作情況,以供實際調整使用;最後的實際調整區則是開始著手加速部落格。

  • 心得建議區

  1. 安裝部落格外掛前記得停看聽

  2. 拖慢部落格速度第一名就是各式各樣的部落格外掛。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很酷炫的外掛,加上現在外掛的作者們都很體貼,通常都有【懶人安裝法】,幾個複製貼上的動作就完成了,殊不知一兩個外掛也許無傷大雅,但數量一多時,就會造成整個部落格的讀取速度變得相當慢,甚至不當的Javascript寫法還會使得CPU的使用率飆高,不知情的人還以為瀏覽器怎麼這麼差呢!

    所以在安裝外掛前,記得先仔細想想這個外掛的用途是什麼,或是在Google裡面找找看這個外掛的相關評價,有沒有可以替代或調整的部分。

  3. 人人都喜歡看大圖,但是不喜歡等待大圖讀取

  4. 大家都喜歡看解析度高、美美的大圖片,但是這樣的圖片就是拖慢部落格讀取速度的另一個殺手。在截取圖片、製作Logo、設計部落格樣式時,記得個原則,就是【化繁為簡】。截圖的時候,只選取需要的部分,不要每一張圖都是全螢幕;儲存時,挑選適當的格式並且進行壓縮,在不破壞閱讀及美感的情況下,儘量的縮小圖片的尺寸。

  5. 慎選檔案放置區

  6. 在部落格中,除了文字以外,你的圖片、Flash動畫、Javascript、CSS檔案等等,有很大的機會需要外連到其他地方進行讀取。這時候挑選一個快速、穩定的檔案放置區就很重要了。如果你放置檔案的主機三不五時就掛掉,或是效能低落,連帶的也會嚴重影響你的部落格讀取速度。

  7. 慢吞吞的元件擺最後

  8. 瀏覽器在讀取網頁時,大致上是按照順序讀取的。如果你有一個Javascript或元件要花費很久很久的時間,那使用者可能就會等得不耐煩了。所以嚐試把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原件擺在網頁的最後再讀取,重要的內容先呈現。下面幾篇都有類似的概念,大家可以參考:



  • 工具推薦區

  1. Pingdom:http://tools.pingdom.com


  2. Pingdom 是一個線上幫助你檢查部落格每個元件讀取速度的服務。輸入網址之後,按下【Test Now】就可以開始檢測。檢測的結果會顯示如下:



    在這裡我們可以觀察,黃色的線段代表網站開始發出要求之後,第一次得到回應的時間。比如你打電話要去訂pizza,黃色區塊就是只撥電話後,到對方接起電話為止。綠色表示建立連線的時間,就像是你告訴對方要訂什麼pizza,對方和你確認完畢的時間。藍色則是傳輸的時間,也就是在你掛掉訂Pizza的電話之後,pizza最後順利送到你家所需要的時間。

    經由Pingdom,你可以找到最花時間的元件。可能是圖片、Javascript或CSS,總之找出那個關鍵元件,就是你要著手解決的部分。




  3. Firebug + YSlow + Google Page Speed - 查看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4. Firebug是Firefox中相當好用且重要的一個套件,主要用來針對網頁原始碼進行除錯的工具,你可以很方便的用它來針對網頁進行觀察、修改、除錯。在這裡安裝它:

    Firebug:https://addons.mozilla.org/en-US/firefox/addon/1843

    基本的使用方式可以參考:



    YSlow和Google Page Speed分別是Yahoo和Google推出的網站分析工具。由於這兩款工具都是Firebug的【外掛工具】,所以一定要先安裝Firebug之後才能使用。



    在安裝完之後,打開Firebug就會看到多了一些項目可以選擇,包含了Page Speed和YSlow:



    要進行測試時,點選到該頁面,選擇【Analyze Performance】或【Run Test】就可以了:





    同樣的,這兩個工具也是用來幫你找出哪個元件是需要花最久時間去讀取的。同時他也會給你一些改善的建議,你可以根據這些建議來進行修正:





      這裡也有一些好文章可以參考:



  5. Smush.it - 圖片瘦身利器:http://www.smushit.com/ysmush.it/


  6. 在寫部落格時,要用哪一種圖片格式比較好呢?如果你還在用JPG的話,不妨改用PNG試試看,尤其是經常抓取系統截圖的讀者,更應該使用PNG作為你的圖片格式。詳細的解釋可以參考Browny Walking的這篇文章:


    簡單來說,JPG對於照片、風景圖片等的壓縮力較好;PNG對於處理文字、線條、輪廓等圖片叫強。

    在抓取好圖片之後,如果還想要進一步的幫圖片瘦身,不妨嘗試看看Smush.it這個服務。選擇【UPLOADER】之後,一次可上傳多張圖片,它會幫你縮減圖片的尺寸,選擇【Download Smushed Images】下載壓縮完:



  • 實際調整區

  1. 移除不必要的外掛


  2. 把不必要的部落格外掛移除當然是加快讀取速度關鍵之一。在幾經考量之後,我把Plurk的外掛給移除了。大家可以考量自己部落格的情況來進行這個步驟。



  3. 挑選更快速的檔案放置區


  4. 如果你看得懂Google Page Speed或YSlow的分析結果,你會發現瀏覽器在要求網頁的時候,會到很多其他的地方抓取必要的Javascript、CSS檔案,如果能夠把這些外部的程式碼儘量放在一起,是不是會比較快?如果你把這些外部資源散落在各地,就好像你打電話去Pizza Hut訂了一個海鮮Pizza、又打去達美樂訂一個夏威夷Pizza一樣,打電話的次數(瀏覽器要求資源)越多,速度當然越慢。

    你可以觀察每一個你安裝的外掛,通常這些小東西會去要求外部資源的機率很大。如果你在程式碼中看到類似【】這樣的區塊,就代表他有嚐試要去外部抓取Javascript的動作:



    在這裡我挑選Google Code當成我的外部檔案放置區,把可能會用到的javascript上傳到Google Code,並且更改原來外掛中呼叫Javascript的路徑:



    不過在執行這些步驟時,一定要注意【備份】原來的程式碼!因為將原來的Javascript位置更改之後,很有可能會造成外掛無法使用,請在有把握的情況下進行,或是隨時備份可以正常運作的程式碼以便能夠隨時回覆。

    另外,Google在之前推出Ajax Library API同時幫忙維護了幾個知名的Javascript Library,同時幫忙維護了幾個知名的Javascript Library,如果你的網站有使用JQuery、Prototype、Dojo等知名Javascript函式庫,不妨把位置換到Google的空間,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速度喔!



    一些比較有名的JS函式庫如下:


    官方參考文件在此:


  5. 縮小圖片


  6. 把首頁可能會讀取到的圖片進一步壓縮處理,可以增加讀取速度。

  • 進階區塊


下面這是一些其他比較進階的方法和自己蒐集的筆記,等到將來有機會在慢慢實作並且介紹給大家:



在修改之後,I am here. 現在的執行速度只需要三秒到四秒之間,速度上有長足的進步。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有更好的體驗:)

如果你有任何技巧或問題,也歡迎留言大家討論。

四個支援離線存取的Google服務(GMail、Calendar、Reader、Docs)

也許大家都知道Google的某些服務可以支援離線瀏覽,不過目前到底有哪些服務可以使用這樣的功能呢?目前支援的服務總共有四個,分別是【GMail】、【Google Calendar】、【Google Reader】、和【Google Docs】

離線瀏覽可以讓你在沒有網路或網路速度不佳的情況下也能夠存取這些服務。要使用這個功能之前,必須要先安裝【Google Gear】





安裝完之後,就可以開始使用離線服務了。讓我們來看看每一個服務分別要怎麼啟動這樣的功能,並且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

  • GMail
安裝完Google Gear之後,在GMail中的【Setting(設定)】選擇【Offline(離線)】就可以啟動離線瀏覽的功能了。將Offline Mail的選項設定成Enable,並且保存設定即可。





由於離線瀏覽是將信件下載回來保存,所以在下方可以進行細部的設定,包含要下載哪些資料,以及多久以前的信件等等。




啟動之後,會看到正在下載信件到本地端:




往後,Google會自動偵測擬的網路連線狀態,如果是連線狀態就會自動下載郵件回來同步,離線狀態時就單純瀏覽信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可以看到上方有一個【Go into Flaky Connection Mode】,當你選擇這個模式時,通常是網路很慢的時候使用。在這種情況下,GMail還是保持離線瀏覽的狀態,不過會利用最小資源在背景和Server做連線。

  • Google Calendar

在Google Calendar中要開啟離線瀏覽功能,直接點選右上角的【Offline】按鈕,接著選擇下方的【Enable Offline Access】即可:



同時,你也可以在【Setting】中選擇哪些Calendar是可以支援離線瀏覽功能:


  • Google Reader
在Google Reader中要啟動離線瀏覽,直接點選右上角的圖示即可:



  • Google Docs
在Googel Docs中,要啟動離線瀏覽也是點選右上方的【離線】按鈕即可:



不同的服務對於離線瀏覽的支援不同,下圖打X的代表在離線下有支援(可以看到只有Documents有支援離線編輯):



下面是各種服務離線版本的說明網頁:

【相關閱讀】
搶先體驗Google Doc 離線編輯功能 (免費版的office)
Google gears 與 flex/apollo 的簡單比較

多重帳號同時登入方法大全

相信在這個免費信箱、服務充斥的年代,多開幾個帳號來【互相幫助】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單一個瀏覽器沒有辦法達到多重登入,主要的原因在於登入時候所存取的cookies是同一個所致。就好像你不能夠兩個人拿著同一張門票進去電影院的道理囉!

但是多重登入一定是有其必要性的,像是我最基本的GMail帳號就有兩個,平常要觀看信件的時候如果還要登出再登入另一個帳號,那是多麻煩的一件事情。因為有需求,那就來看看如何解決吧!本文稍微整理了一下目前可行的做法,並且提供自己試用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 使用多個瀏覽器
這個方法是最基本的了,使用不同的瀏覽器登入不同的帳號。像下圖我用Firefox和Google Chrome登入到不同的GMail Account:



心得:這個方法是完全不需要任何外掛、套件或是什麼技巧的。就是單純用兩個瀏覽器,也最不容易出錯。加上目前不同瀏覽器的特性不同,以我自己的習慣來說,Google Chrome在執行大量Javascript網頁時速度較快,我通常會用它來開Facebook、Plurk、Twitter、Youtube等服務;而Firefox則是依賴他強大的套件,用來處理更複雜的瀏覽行為。所以如果不想要裝太多外掛或是懶得想其他方法的朋友,直接開兩個瀏覽器吧!

  • Firefox 套件
想當然耳,Firefox一定有套件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我目前找到相關的套件有cookiepiemultifoxcookieswap


在Firefox的分頁上選擇【Toggle On/Off CookiePie】後,會看到分頁旁有一個餅乾的圖案,接著就可以登入不同服務的帳號了:





使用Multifox的方法則是從【檔案】選擇【New Identity Profile】後,會開啟一個新的Firefox視窗:




接著在該是窗就可以使用其他的帳號來登入服務了,可以看到網址列有一個2,代表目前開啟了兩個不同的cookies:




Cookieswap則是用不同的Profile來管理帳號,分別在每一個Profile設定不同的帳號密碼,並且選擇要登入到哪一組設定中即可切換:



心得:這些套件基本上的原理都是管理多個cookies來達到多重登入的效果。以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

  • Cookiepie是使用上最方便也最能夠達到我的目的的套件,因為它可以在同一個瀏覽器中的不同分頁上輕易達到多重登入的效果,只要在分頁上點一下右鍵就可以了。

  • Multifox的話,他是會另外開一個視窗,對我來說有點累贅,如果你有用類似Tab Mix Plus(TMP)的分頁管理套件的話,有時候會有衝突的情況產生。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TMP中設定【使用單一視窗模式】,也就是強制用分頁開啟所有連結的話,Multifox就會失效了。

  • Cookieswap則是一次會把整個視窗的所有分頁都變成同一個Profile,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樣的設定。

  • Prism 獨立視窗法
基本上來說,Prism也是Firefox的套件,不過他的操作方式和概念和上面的方法不太一樣,所以我獨立出來談。


Prism的使用方式是任務導向的【微型輕巧瀏覽器】,這個就很像之前在這篇文章【打造清爽快速的電腦使用環境 - Fences + Chrome】介紹過的Google Chrome應用程式捷徑,使用的時候,先登入到你要建立捷徑的服務,在該分頁上選擇【工具】中的【Convert Website to Application】:



這裡要進行一些設定,包括名稱和瀏覽器的功能,請容許多偷個懶,直接部分引用【電腦玩物】站長所寫的一小段設定:

這時會先跳出Prism的設定視窗,首先「URL」欄位就是填寫網站網址,「Name」則輸入網站名稱(你可以賦予任何名稱,但目前必須為英文,否則後續會無法啟動),下面還有一些功能設定:

  • Show navigation bar:顯示基本的瀏覽器工具列(許多工具網站其實沒有換頁等需求,多了工具列反而佔用空間,建議不需勾選,除非該網站有換頁需求)。
  • Show status messages and progress:顯示底下的狀態列(使用prism就是想把該網站當做工具軟體來用,不需要瀏覽器資訊,建議不需勾選)。
  • Enable navigation keys:啟動鍵盤瀏覽快捷鍵功能(因為沒有換頁等需求,建議不需勾選;但如果你熟悉瀏覽器鍵盤快捷鍵,也是可以勾選,因為其不會佔用畫面空間)。
  • Display in notification area:顯示到桌面右下角的系統列(可以讓你縮小該prism視窗時,只在系統列顯示圖示,建議勾選)。

大家也可以直接連過去這篇文章【Prism 1.0 微型 Firefox 瀏覽器應用心得篇,把網路工作桌面化 | 電腦玩物】,一樣有精彩的介紹。

Prism達到多重登入的方法就是在該服務上建立多個應用程式捷徑。像下圖我建立了兩個GMail的捷徑,因為Prism的每一個微型瀏覽器都是獨立運作的。他的cookies、設定都是單一的,所以可以方便的達到管理不同帳號的用途:




心得:這個方法也算是相當好用且直覺,想要幾個就建立幾個應用捷徑就對了。唯一的缺點就是如果你有好多個分身的話,可能會有點亂吧:P。這時候就可以用Fence這個好用的軟體來幫你統一管理所有的桌面圖示啦!(另外要注意的是,Google Chrome雖然可以建立應用程式捷徑,不過他的所有設定是互通的,也就是沒有辦法像Prism這樣玩啦!)

不知道大家還有其他的方法,歡迎留言分享給我知道:)

PDF Download - 好用的Firefox套件,幫助你決定PDF的閱讀方式!

身為一個研究生,平常在網路上尋找pdf檔案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除了論文幾乎都是用pdf的格式在網路上流通之外,平常我們在尋找一些文件、書籍、報告時,pdf檔案也是相當常見的格式。

每個人對於如何閱讀pdf檔案都有不同的習慣,有人會把他下載回來自己的電腦上閱讀;有人則是習慣在網路上瀏覽;也有人是結合兩者,在網路上先快速瀏覽後,再決定要不要下載回來。

今天要介紹大家一個好用的Firefox套件,叫做【PDF Download】。這個套件可以方便的決定你在點擊了網路上的pdf連結之後的動作。

PDF Download下載連結:https://addons.mozilla.org/zh-TW/firefox/addon/636




安裝好之後,進入到設定的畫面,會開心的發現介面是中文的喔!在這裡你可以根據需要作設定:



每當你在點擊一個pdf連結後,都會跑出對話框來詢問你要對這個pdf進行怎樣的操作:


  • 【下載】代表把pdf檔案下載到電腦中保存:



  • 【開啟PDF】是直接根據設定的方式開啟pdf檔案。有可能是一樣下載到電腦,然後用預設的pdf閱讀器開啟;或是由瀏覽器開啟,端看使用者的設定而定:


  • 【以HTML檢視】則是PDF Download支援的方法,他會先在線上把PDF轉換成HTML網頁形式,並且在分頁中開啟:



  • 【線上瀏覽】則是會把PDF轉換成圖檔,同樣在分頁中開啟:



我自己試用的結果,在轉換成圖檔的時候,如果原始的pdf較大會花比較久的時間,轉換成HTML則是在可以接受的時間內。值得一提的是,轉換的品質還算不錯,數學公式和圖表雖然不像原來這麼完美,不過還在可以看懂的範圍內!

這個Firefox的附加套件讓我在工作的時候,對於pdf檔案的掌握度更高,在這裡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