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Firefox 4.0 使用者介面再度更新!

根據參與Firefox介面設計的開發者Stephen Horlander在他的Blog上表示,目前最新的Firefox 4.0介面是長這樣:



看起來已經和之前發佈的介面又不太一樣了。之前我寫過【Firefox 3.7 與 4.0 將改頭換面!】來介紹Firefox 3.7和4.0的介面,現在來比對一下:

之前的4.0介面:



最新發表的介面:



最重要的改變就是多了一個他們稱為【App Bar】的按鈕。這樣的設計有以下幾點好處:

  • It is less complex (比較沒有這麼複雜)
  • Takes up less space (佔用較少的空間)
  • Instead of two potentially conflicting locations for menu items, there is now only one unified location (現在選單進入點就只有這麼一個,不會有混淆的情況產生)
  • Can be placed in the upper left analogous to the Menubar paradigm it is replacing (如同其他軟體一樣,將選單置放在左上角)
  • Similar to the far more ubiquitous Office 2008/2010 + Windows 7 application menu (和Office 2008/2010及Windows 7的介面相似)
  • Reduces clutter on the Navigation Toolbar (將工具列混亂情況降低)
  • It also creates a more flexible and rich canvas for perhaps doing some decidedly non-menu-esque things (在上方介面區建立更有彈性的空間)


的確這樣的設計就和Windows 7 裡面的應用程式很像,我們可以看看WordPad和小畫家:





都是類似的設計概念,據說這種設計理念叫做【Ribbon UI】介面概念。不同的是,你可以看到Firefox直接在App Bar上放上文字(Firefox文字),而不是用任何圖示,而使用【Firefox】文字的原因在於這個按鈕包含了所有瀏覽器的功能,所以他不是叫做File或其他的文字,就是叫做【Firefox】。

另外比較大的改變就是保留了【獨立的搜尋框】、【書籤介面的變更】和【更加清楚的網址列】

  • 獨立的搜尋框

原本的構想是要將搜尋的動作整合到網址列中,也就是上方只有一條Bar,輸入網址和搜尋都在那解決。但是後來經過討論後,覺得搜尋的動作應該要越簡潔越好,因此還是把它獨立出來,也就是和現在的設計類似,將搜尋框放在網址列的右邊。

  • 書籤介面的變更

最新的想法是,預設書籤是不顯示的,會變成一個按鈕保留在搜尋列的右邊。也就是下圖的【5】的地方。



如果將書籤顯示的話就和現在類似,出現在工具列下方。

  • 更加清楚的網址列
網址列會顯示網域名稱等資訊。同時,他也提供了幾組不同的介面設計供大家參考

  • 分頁置於最下方


  • 將書籤隱藏的介面




  • 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




看了這麼多,你喜歡哪一種呢?

【相關閱讀】
Windows Theme/UI Update | Chromatic Pixel
火狐4.0 全新介面亮相
Firefox/4.0 Windows Theme Mockups

The Simplest is the hardest



記得曾經看過一句話,叫做【The Simplest is the hardest】,最簡單的事情就是最困難的事情。

這個道理其實可以應用在很多領域上。先拿我比較熟悉的資訊產品來談。2008年快結束了,最熱門的3C產品是什麼?不用說,一定很多人會猜到,那就是-【EeePC】。華碩所推出的EeePC,在全球已經熱銷好幾百萬台,其背後所強調的設計理念,就是【簡單、易用、好上手】。使用者不需要繁複的功能,也不需要多高級的配備,他們要的只是符合需求的一台電腦。華碩成功擊中消費者的心理,創造出驚人的成長。

Apple的熱門產品-IPod又是一例。ipod沒有過多的線條與按鈕,卻創造出全球超過一億台的驚人銷售量,憑藉的就是簡單的操作與設計。

再來,我們來看看北歐的設計大作。近年來,設計師設計出來的產品和所要傳達的理念,一直朝著【Simplicity Design(簡約設計)】的方向前進,典型的北歐設計風格,就是去除多餘的線條、運用大地色彩、柔和的轉折曲線與意想不到的巧思。這樣的設計理念使得產品本身看起來有質感,卻歷久彌新,許多經典就是這樣誕生的。


上面都只有談到簡單、簡化,那困難點在哪?

【簡單】是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困難】就是從設計者、創造者的角度來切入了。這些看似簡約、簡化的過程與操作流程,背後都要付出極大的心血與失敗。要嘗試過多少的材質、不同的切割角度、不同的文化背景,都隱藏在這些簡單的事情背後,而設計師或創造者必須要具備多少的實力與經驗,才可以產生一個經典的產品。

從這個觀點延伸到論文的寫作上,上次聽到老師在談論一篇論文,可以分成四個層次來看:

(1) 用簡單、淺顯易懂的文句,表達博大精深的概念。
(2) 用困難、艱深的文句,表達博大精深的概念。
(3) 用簡單、淺顯易懂的文句,表達普通、簡單的概念。
(4) 用困難、艱深的文句,表達普通、簡單的概念。

最高級的當然是(1),至於(4)就真的不知所云了。通常很困難的概念或具有前瞻性的idea,都必須要用到很困難的字句或數學過程來描述,這當然很厲害(畢竟可以想到這樣的點子或突破不容易),但是如果又能用很白話、淺顯易懂的概念來描述他,這就真的是高人一等了。不過通常這也需要很強的背景知識和經驗來支持,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訓練出來的。這也是我必須要努力的目標吧。

巧克力還是瑞士刀? 


我們都知道瑞士最有名的就是瑞士刀和手表,那你覺得這是瑞士刀還是巧克力?

放大點看,怎麼外表會有皺摺?



沒錯,這可是如假包換的瑞士刀巧克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