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雖然有人會批評這可能是一窩蜂、一頭熱的現象,不過說真的這些服務的確造成網路的變革、在台灣爆紅也是真的,所以有這樣的熱潮也是不意外也不排斥。但是之前我在書店看到一些雜誌,寫著【140字的威力】、【Facebook、噗浪怎麼用】等標題,裡面把Facebook歸類成為微網誌。嗯...這就讓我有點不解了,Facebook是微網誌的一種?怎麼和我的認知不同?
上網查了一下,還真的有不少內容是把Facebook和微網誌併在一起談:



為了避免講錯丟人現眼,我趕緊上網查了一下微網誌的定義,Wikipedia是這樣解釋的:
這是Wikipedia對於微網誌(MicroBlog)的定義。和我們大家所知道的相去不遠。那Facebook到底是不是微網誌的一種?OK,Facebook也有這樣的小框框可以讓我們輸入訊息沒錯啦:Microblogging is a form of multimedia blogging that allows users to send brief text updates or micromedia such as photos or audio clips and publish them, either to be viewed by anyone or by a restricted group which can be chosen by the user. These messages can be submitted by a variety of means, including text messaging, instant messaging, E-mail, digital audio or the web.
微網誌(Micro-blogging,Microlog)是一種允許使用者及時更新簡短文字(通常少於200字)並可以公開發布的部落格形式。它允許任何人閱讀或者只能由使用者選擇的群組閱讀。隨著發展,這些訊息可以被很多方式傳送,包括短訊、即時訊息軟體、電子郵件、MP3或網頁。一些微網誌也可以發佈多媒體,如圖片或影音剪輯和出版。
微網誌的代表性網站是Twitter,這個詞甚至已經成為了微網誌的代名詞。
微網誌的內容不同於一個傳統的部落格,因為它在聚集檔案(例如:文字、音訊或者錄影)是比典型部落格,更加典型且微小,但用者還是會在相同的事務上和各自的原因運用它。許多微網誌在一個面對面水平上提供短的評論或者關於公司的份額新聞:產品和服務。




大家都在玩,有人潮的地方就有錢潮,加上台灣人一窩蜂的個性,媒體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來大肆宣揚一翻。更有許多人把行銷、雲端、Web2.0、行動上網...等等名詞都套上去,弄得好像很複雜又神奇,如果你不趕快用就落伍啦!
事實上這類型的網路服務在台灣也只是剛起步,會爆紅的原因當然值得去探討,不過要說這裡面有什麼成熟的網路行銷模型或Business Model我覺得言之過早了一些。真正要考驗的是當使用者在Facebook上面不再想要經營餐廳、農場的時候,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留下使用者的眼球,會不會真的把使用者黏在上面,有了穩定的流量之後,再談獲利、行銷才有意義,否則企業只看到短期爆紅的服務,貿然得砸大錢下去,對於企業的永續經營不見得是好事。
不可否認的社交網站(如Facebook、MySpace)、微網誌服務(如Twitter、Plurk)的確今年開始在台灣發光發熱,有許多企業主、政治人物腦筋動得快的也早就在上面打廣告、作人際關係。不管是真的有興趣想要使用這些網路服務,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行銷宣傳,在整個網路生態還沒有成熟之前,砸錢做任何服務行銷、產品推廣都要三思,一味的追逐潮流並不是一件好事。與其聽從媒體或行銷人員的口號,不如自己親身試用、嘗試去發一兩則訊息來看看社交網站、微網誌的魅力。說再多名詞、聽再多講座、看再多本雜誌,都不如註冊一個帳號、加入幾個朋友、回覆一些訊息來的有效,您說是嗎?
【相關閱讀】
Facebook爆紅對台灣網友的意義是?〈二〉──集體落伍焦慮與盲從行銷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