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交大的朋友說:【我身邊的朋友如果不是資訊相關科系的,根本沒有聽過Plurk或twitter。】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到底我們平常在使用的這些網路服務,是不是都是一些重複的族群?Plurk這個從2008年開始火紅到現在的服務,在台灣算不算成功?
想當初我也是從twitter開始使用這一類的微網誌服務,原因無他:
(1) 某些朋友有在玩
(2) 很輕鬆就可以留言
(3) 蠻有趣
從自己的使用經驗可以看出,這一類新興型態的網路服務,其實還是不脫【社群】和【分享】的兩個核心概念。經由字數限制,我們只能使用一百出頭個字數來表達當下想要說的話,並且透過加入好友的功能來追蹤朋友的留言或其他有你有興趣的網路用戶。其簡單且有趣的操作介面,讓人可以在快速的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又不會像blog需要想標題、想內容這樣的負擔,自然就紅起來了。
其實要說plurk在台灣成不成功,拿無名或youtube來比較其實是不太公平的。首先他們的服務型態不同,無名本身是台灣最早的blog service provider,自然有先行者優勢,而且現在整合了yahoo的資源之後,可以提供的服務還包括了其他許多的服務,不能和plurk相提並論;youtube是全球知名的影音平台,功能性本來就強上plurk許多(連我爸媽都知道要上youtube看節目...)。
回到plurk的話題上,其實和plurk是主打twitter的族群,從這個觀點來看的話它在台灣可以說是蠻成功的了。Twitter是在全球都很紅的網站,不過plurk在台灣的火紅程度的確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拿2008年Google Trend的關鍵字趨勢圖來看,plurk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趨勢啊!雖然光光從一個面向來看也許不是很準,不過多少可以嗅出plurk在台灣火熱的程度。如果還不信,不妨看看brian整理出來的【Plurk噗浪百大名人總整理】,從裡面可以看出已經有不少的政治人物、出版界、藝人、blog名人或商家在plurk上面做口碑、宣傳等等的活動,不要忘了這僅僅是個一年左右的服務,有這樣的成績的確稱得上是厲害。
當然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在台灣,無名本身的流量還是遠超過plurk和twitter,使用無名小站服務的人還是很多,雖然對於它有很多批評的聲浪,不過還是不得不佩服無名吸引人潮的實力。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更明顯了,如果把尺度放到全世界的區域,就可以看出twitter的威力了。
回到使用族群的問題上,使用Plurk的族群,可能還是集中在重度網路使用者上。我這裡指的重度網路使用者,並不是要電腦多強多厲害的geeks,或是一定要擁有一個資工/資科/資管/資X頭銜的學生,我指的是喜好使用網路服務、使用網路當作工作/溝通主要工具的人或是利用網路發聲的知名部落客。這些在plurk推出之前就黏在網路上的族群,對於新的網路服務接受程度大,並且社交圈也有很大的比例都集中在網路上,如今有了這個好用簡單的發聲平台,自然會有一應百諾的效果,加上名人身分加持,大家看到許多有名的部落客或名人都在用這些服務,自然不會錯過。如果說為什麼在使用plurk服務的那些人都是固定族群的話,不如想想社群的原點,不就是同性質的人會互相吸引嗎?
從這裡又可以延伸到,當我們在設計網路或是推出一個新的服務的時候,首先要考量的點就是【使用族群】,誰是你的Target Customer?誰要來買你的帳?你這個服務推出主打的族群是誰?這好像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