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牌與社交網站的流量變化看企業的轉型

今天在digitalbuzz看到一篇【Losing To The Social Web: Visualized】,作者利用Google Trend分析工具,顯示了一些品牌網站在過去幾年來,網站的流量是逐漸衰退的。這裡有一些圖表可以參照:


  • 【DELL】


  • 【Nike】


  • 【ebay】


  • 【yahoo】


而我這裡也提供一些台灣知名網站或品牌在過去幾年的網站流量趨勢圖給大家參考:

  • 【無名小站】




  • 【Yahoo奇摩】




  • 【7-11】




  • 【麥當勞】


  • 【PCHome】


從上面的趨勢圖可以看出來,從2007年到現在,這些知名網站或品牌的網站流量整體來說是下降的,就算是沒有大幅度下降的企業,頂多也是持平,沒有什麼爆炸性的增長。嘿,企業主們花大錢、作形象、雇用資訊人員、買伺服器,辛辛苦苦架起來這些網站,似乎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那請問人都到哪裡去了?沒錯,你應該想到了,就是去了最近火熱的社群網站。讓我們來看看相關服務的趨勢圖:

  • 【Facebook】


  • 【twitter】


  • 【friendfeed】


  • 【plurk】


  • 【funp】


  • 【pixnet】




這些網站的特性是什麼?的確,這些都是近年來相當火紅的服務。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社交網站】、【RSS】、【社群】、【feeds】、【微網誌】都是最近最熱門的關鍵字。這些新興的服務取代了傳統企業網站單一傳遞訊息的特性,使用者主導、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成為主流。當使用者想要得到某個產品或品牌的資訊,他們不是到該產品的官方網站上了,取而代之的是從朋友圈、社交生活圈開始,看看自己的plurk、twitter上面有沒有人使用過類似的產品 ;去mobile01上看使用者的開箱文;在blog、微網誌上發表自己的試用心得,最後再透過RSS feeds發送出去給訂閱者。這樣的資訊流已經成為近年來的主流:


所以從這樣看來,那些品牌巨人們都失敗了嗎?其實倒也不盡然,說難聽一點,就算他們的官方網站到訪人數有下降的趨勢,那又如何?難道他們一定要依賴網站本身才能存活?我不是幫這些企業說話,我的意思是,這些企業主們要自己想辦法在這個時代接觸到顧客啊!如果使用者們開始往社群靠攏,開始使用微網誌交換訊息,那企業又怎麼能夠呆呆的守著自家網站,等待使用者上門呢?以DELL為例,即使官方網站到訪人數逐年下降,不過他們想出了別的方法來接觸使用者,像是推出了不同Channel的twiiter機器人,使用者如果想要知道最新的消息或是折扣訊息,還上網站嗎?不,在twitter上follow這些【人】就好了:






光是Dell Outlet就有超過百萬個followers:



既然接觸使用者的管道改變,當然企業本身也要調整。以前花大錢在電視買時段、打廣告,現在搞不好拍一支有質感、有故事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效果還比較好。

官方網站的存在,提供給使用者一個直接、一開始的企業印象,對某些人來說,企業網站僅僅提供了官方的訊息、必要的檔案下載,缺乏與顧客之間的互動。因此,企業本身必須使用各種社群工具、服務來加強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係,作為銷售後的服務管道,讓顧客體認到企業是真正關心使用者、服務是無間斷的,如此兩方面的加強,才是長遠的考量。因此,如何讓企業本身的官方網站和延伸的社群服務同時達到其效用,這是企業永續經營上不得不考量的要點。

Share this post!

Bookmark and Share

0 意見: